
「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
———《法句經》
《法句經》〈喜愛品〉正毫無保留地警惕我們:不要愚昧地執著於快樂或欲望。
有天,佛陀率領眾多弟子走在路上。這時,當地的王子與貴族青年剛好迎面走來,他們為了參加一場盛大的慶典,個個穿上光鮮的衣裳、戴上華麗的飾品。他們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臉上洋溢著歡笑。
佛陀與這些青年擦肩而過,對眾比丘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如果沒有上過天界,那就看看那王子與他的夥伴們吧!他們一身光鮮亮麗,幸福洋溢,看起來就像是在天上一樣。」不久後,青年參加的慶典就變得亂七八糟了。為了搶占美女,王子與貴族青年互相角逐,有些人心中不平,最後終於大打出手,原本像天堂一樣的慶典,瞬間變成地獄裡的慘狀。王子的高貴品味、慶典的歡樂氣氛,一切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佛陀在城裡結束供養後返回居處,途中看見了慘不忍睹的慶典現場。這時,佛陀再次告誡眾比丘,要眾人留心觀察,看生活中常見的感官享樂是多麼不堪、何其虛妄。
現象界裡的一切價值觀向來都是偏向某一方的。人們喜歡快樂、渴望成功,卻討厭痛苦、害怕失敗。可是,我們的生活卻完全處於兩種面貌之下。若沉溺於快樂,則快樂總有一天會轉變為痛苦;勝利的滋味享受不了多久,局勢一變,馬上就會發現自己又站在另一個決定勝負的路口。
我們應該像佛陀所說的那樣,在一個擺脫愛憎、苦樂的地方,為了尋找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修行。如今,修行已不再是出家人的專利。我們都在娑婆世界裡過著痛苦的生活,對所有人來說,修行就是一門必修課。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成就正覺時,就已領悟到這個道理,因此佛教才會強調以追求覺悟當作修行,並提醒世人真正的幸福之路就在此處。
而所謂的「修行」,須得不偏向任何一方、實踐「中道」,並體悟緣起法,知道一切眾生都是相依共存的。當佛教的這種人生觀能廣為流傳時,這個世界就會成為真正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