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測考題引起不少討論,難易是否適中,各有說法,不過愈來愈多生活化、情境化的考題,讓考生去思考,值得肯定。
試看今年國文作文題目「漂流木的獨白」,還有情境題來測驗考生的成語能力,另外可能受到電視影集「大秦帝國」的影響,秦孝公、商鞅、甘龍與杜摰也成了漫畫人物出現題目中,這是生活化的考題,我樂見這樣的試題。
莫拉克風災對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共同的悲與共同的記憶,要考生以第一人稱還有「擬物化」來觀察這場浩劫,並提出反省與對未來的期許,應是出題者最希望考生破題與經營的重點,若是對風災有感、對海地地震關心,對氣候變遷有了解的考生,相信應該不難發揮。
不過,剛改完學生期末考卷,總體感受是學生的表達能力,真的愈來愈差,而學文的或傳播的學生,要比其他科系寫得較深入與表達周詳,但是商管與理工的學生,邏輯還是比較好。
不過,比較起來,讓人擔心的還是學生的報告,做得很熱鬧,特別是影音視訊的編輯非常上手,可是對自己所剪輯的內容,卻了解甚淺,有時連錯用了也不知,照樣播出;其次,表達雖然很多元,卻不知自己所報告的問題或重點在哪。
網路發達讓學生取得資訊非常方便,只是如何判斷資訊的對錯,學生卻一點沒有警覺,關鍵還是書念得太少,沒有養成長期閱讀習慣,更缺乏精讀、深讀,結果很容易膚淺了事。
學測考題愈來愈生活化與情境化,讓考生反思學習不再只是死背,這是好的起點,可是如何讓學生從小就喜歡閱讀、大量精讀,如何在精讀與深讀中訓練思考與表達?這應是各級教育該努力的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