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有許多行為偏差的孩子,主要來自不健全的家庭,現在家扶基金會派遣受過訓練的社工與義工夥伴,到個案家庭去協助「修復家庭功能」,目前承接兩個案子的李俊明夫婦就有卓越的成效,他自製的功能評估表,還超越社工建立多年的表格,有他夫婦倆的介入,案主、家扶、甚至自己的家庭都有收穫!
「你們好乖。」簡單一句鼓勵小朋友的話,卻是從原本只會用傳統打罵方式管教小孩的老爸爸口裡講出的,「非常不容易,聽到他的轉變,放低了姿態,我們夫婦都覺得很感動。」陪伴這個案主一年多的李俊明夫婦這麼說。這個個案的背景是一位年近六旬、晚年得子後與妻子離異、不懂管教幼兒的施暴父親。
老父親年近六十,孩子一個幼稚園大班,一個小學一年級,難以想像他居然用「不打不成器」的觀念管教孩子,使他們一放學就往外跑,偏偏門外就是砂石車頻繁的大馬路,社工看了都擔憂,且由於管教過嚴,被鄰居檢舉。從兒保案轉成家扶協助的對象後,在義工李俊明和有保母執照的太太介入後,親子間從此沒了隔閡。
李俊明說,對待小孩子應該「鼓勵大於斥責、擁抱勝過追打」,再加上用遊戲的方式引起學習興趣,孩子就有明顯轉變;老父親發現子女的改變,也願意放下身段,畢竟他也希望一家和樂。此外本是營建工程人員的李俊明,把工程管理的方式引入,透過分析,就能根據案主所需逐月給予輔助,也製作課程,幫助學習。
曾有高一孩子想打工,屢遭父母拒絕,他就設計面試模擬;有偷竊行為的建議去打球,再以身作則,改變他們認為與人相處會起衝突的錯誤觀,卸除和人溝通的防備心;他更介紹自己孩子與他們互動,自己的孩子發現別人在惡劣環境成長,卻依然這麼快樂,無形中也更珍惜現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