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林火旺在以「幸福人生與道德規範」為題演講時,談到年輕人若無人生目標,只會「吃飽等死」,引起學生反彈,事實上,站在教授立場對全國大學生用類似言論,刺激他們上進,沒什麼不對。
而且,一個人能「吃飽等死」,代表身體還算健康,似乎好像也沒什麼不好;基層公務員若比照林教授之言,似乎也是「吃飽等死」,在三十多年前一個年輕人,若想當一輩子公務員,或在大學畢業、服役後立即就業,然後成家生孩子等,當年長輩會怪太沒出息了,為什麼不去考GRE、托福,出國留學呢?沒想到三十年後的今天,公務員卻是時下最熱門且有終身保障的職業。
一個人「吃飽等死」,表示胸無大志、安於現狀,重視家庭與安排自我生活,也沒什麼不好,至少不會在職場忙得昏頭轉向或過勞死,不去爭取主管職務或CEO等高階職位,不代表未曾想過,只是在競爭激烈儼如「羅馬競技場」的職場,一家公司只有一位CEO,正如同國家只有一位「總統」,假如現在的年輕人,在大學階段就立志當總統或郭董,是不是會被批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
醫師看似「好」職業,但生活辛苦、不眠不休、值班過勞、假日照常工作,及有作研究的壓力外,還要擔心退休後還要繼續工作看診,自籌「退休金」,如果二十年前,筆者不「好大喜功」的積極爭取醫學中心「大醫師」職位,或在三十年前就決定當一輩子公務員,或擔任公職醫師,搞不好現在至少有一男半女的孩子,不至於在苦心工作、力爭上游之際,卻忘記人生真正的價值。所以,現在年輕人的安於現狀與「吃飽等死」,又有什麼不好?
劉競明(台北市/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