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立是很早就開始努力經營國人漫畫的出版社,早期都由公司提供吃住給漫畫家,就是需要他們專心投入創作,為培養專業人才,東立也送員工去日本學漫畫的編輯和技巧。社長范萬楠自己雖封筆,退居幕後仍專心於選書、看劇本,看到好的劇本畫家,都會努力栽培。
東立出版的漫畫大部份都是日本授權,范萬楠則認為國人漫畫也應有所增長,於是一方面和日本談授權,另方面也培養國人漫畫家,甚至將國人漫畫家推到日本參展,促進台灣和日本漫畫的交流。像是早期由東立漫畫比賽發掘的知名漫畫家陳某,他的《火鳳燎原》已連載三十七本,受到熱烈歡迎,陳某算算踏入業界大約已有二十年,早期作品有《不是人》、《充神榜》等。
現在東立選新人仍透過比賽,每年分上下半年辦二次比賽,少男比賽已十七次,少女是十二次,投稿比賽的優勝,會被視為可栽培的新人,由編輯引導開始投短篇,若反應不錯,便安排在雜誌做連載。為何要先畫短篇,陳清淵指出,所有想當漫畫家的人需要知道一件事,畫一篇漫畫很簡單,但要連載,月刊是一個月、周刊是七天,要在七天或三十天內要把故事完整表達,包括草稿、分鏡、完稿,會有時間壓力。
出版社需要先練兵,因此先畫短篇,讀者反應好,就可在月刊試連載,有些新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半途而廢。現在每個月「龍少年月刊」連載的幾乎都是比賽出來的人才,像TK、葉明軒、小鯊龍和鮭魚仔、洪培恩、洪玉國、黃俊隆等,都是近數年參加比賽後培植的年輕漫畫家,連載到一段時間就出單行本。
陳清淵表示,培育新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精神,以東立來說辛苦培養,也只能由漫畫家和編輯一起工作,中間仍缺少很多人力需要養成,所以政府是可以銜接這塊人才培育的工作。
陳清淵建議政府,可以找協會或企業合作,成立漫畫育才中心,提供這些新人薪水、稿費和版稅,建立有漫畫家助理、編劇、編輯等群體創作系統經營模式,使他們的夢想可由正常管道實現。而育才中心掌握培植的漫畫家版權,可授權給出版社出版,對出版社來說,不用花財力,人力培養新人就有書可出版,是值得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