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接獲投訴,老婦人抱怨高鐵服務並沒有像形象廣告所說的以客為尊,要求她和吵鬧的孫女遷至廁所前的座位,並到廁所安撫孫女,質疑高鐵的溫馨廣告都是假的,高鐵則解釋只是希望阿嬤帶孫女到玄關安撫,並不是到廁所。
高鐵的形象廣告與實際作為不符,固然值得檢討,不過,這位阿嬤的心態也有探討之處。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父母長輩大多過分寵愛孩子,小孩在公共場所大聲吵鬧喧嘩的景象愈來愈頻繁,這些父母或長輩卻未機會教育小孩不應該在公共場所喧嘩,經常反而放任小孩大聲吵鬧,甚至和孩子對槓。
我雖不在現場,但我想,如果當時投訴的乘客不只一個,或雖只有一名乘客投訴,但多數乘客也感到不舒服的話,高鐵無法讓所有不滿的乘客升等商務車廂,是能理解的。
何況,造成乘客不滿的孩子過於吵鬧,一般來說,如果有人勸導,在正常情況下,父母或長輩會極力安撫,如今乘客不滿,想必當時的情況並非如此,而老婦人也不在意孫女吵到其他乘客,難道老婦人都沒有錯?
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有錯在先,通常都會心生愧疚,對相關處置也都會配合,縱然有不滿也可當場反映,或向高鐵相關部門抗議,事後才召開記者會指控高鐵,作法也不宜。
更讓人害怕的是,類似的情形不斷發生,現代人似乎愈來愈會推卸責任,把自己本該負起的責任,以某種民粹主義的方式轉嫁出去,例如父母原本應該負起教育孩子品格的責任,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卻歸咎學校、老師沒教,同儕或媒體影響,總之,千錯萬錯,就是自己沒錯。
這種對責任視而不見的態度若蔓延,未來台灣恐怕將是個好興訟的社會,反正只要出了問題,就尋找代罪羔羊來承擔責任。
盼望類似的事件不會再上演,也盼望能影響輿論的媒體能多秉直而書,在報導事件的時,也能傳遞正確的價值思考與判斷,而不是跟著起鬨。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