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歡迎遊學歐洲近半年的堂姊回來,奶奶大手筆的請了兩桌客。兄弟倆酒足飯飽剛上車,劈頭第一句話就說:「姐姐變了,妝畫得好濃,她的頭髮還染了。」
我和先生使了個眼色後問:「你們看得出來?好厲害。」這下不得了,他們馬上七嘴八舌的舉例,好證明自己眼力有多好:「臉很白」、「有塗眼影」、「眉毛修得好細」、「頭髮變成淺咖啡色」、「妝畫得比××還要濃」、「她還穿了高跟鞋」…。
我有一種「小覷」眾家看倌的驚覺!也自省是不是因為自己太司空見慣化妝的女孩,所以反而陷入沒知沒覺?還是因為男生看女生的眼光本就不同,因此帶出了差異比較?還是我們當父母的經常忘記孩子不再只是個孩子?
「你們覺得女生化妝後和沒化妝有差嗎?」「沒差」,他們異口同聲的表示。這兩兄弟,通常一上車就睡覺,不想多說話或不想表示意見或覺得沒什麼可講時,則一律用「沒差」二字帶過。可是,周末的台北有夠塞車,不找話題聊天太可惜。於是,我率先舉例自己在不同任教學校裡所看過的男女生不同穿著風格以及特殊打扮。
他們被引出興趣,哥哥搶著發言,他說:「好看就是好看,難看的人再化妝也還是很醜。」他舉個例:「像我們班有幾個女生會化妝去上課,可是一點都沒被加分到,還是一樣不好看。」哥哥還形容說,女生都喜歡把臉塗得白白的,用睫毛膏把眼睫毛塗得直直、硬硬的,連眨眼睛時都不會動,他一看就倒味口了,一點也不會心動。
弟弟在旁頻頻點頭,還用手在自己長得讓人忌妒的眼睫毛前來回揮動,加強兩人意見的一致性。末了又搭上一句:「我們班的男生,偶爾也會故意把頭髮留長,然後去染髮。」兩個人重視的角度不同,弟弟經驗有限,掰不出太多。
「所以,你們不是不喜歡化妝的女生?只是不喜歡『妝』化得太假的女生對不對?」我很小心的下了個定義,哥哥聽了立刻回說:「女生要美在氣質輪廓和神采,眼影不要遮住了眼神;粉不要蓋住皮膚;眼睛不要黏假睫毛。還有,不要太瘦,有的女生的腿比我手腕還瘦。」弟弟趕緊插一腳進來,誇張的說:「不要太愛穿黑色衣服比較好。」
我又驚又喜。一直都大剌剌的兒子,是什麼時候學會如此細膩的觀察女生?
他真的是那個當媽媽拿不定主意,左右各戴一個耳環,請他出點建議時,揉了半天眼睛後竟然問:「你的兩個耳環不一樣嗎?」的男孩嗎?他也真的是那個當媽媽不知道某套衣服該配那雙鞋子比較配時,他竟然驚呼:「媽,你怎麼穿兩隻不一樣的鞋子?」的那個男孩嗎?
整個晚上,兩個兒子都在高談闊論,連進了家門都沒停。爽朗的聲音聽起來像一個個彈性很好的皮球,也像是打半場籃球的球員般的,從女生講到男生,從男生講到籃球,從籃球聊到排球,一下子又跳到暑假的駕車學習和網球的安排計畫。
先生說:「他們兩個,今天的心情怎麼突然變得特別好?」
我眨眨眼,心裡想著:其實只要父母願意當個好聽眾,不忽略孩子發表的能力,孩子本來就擁有精采的對話能力,絕對可以和父母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