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謝玄傳》記載,公元三八三年東晉與前秦在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均出於此。
話說大秦天王苻堅不顧群臣反對,執意攻取東晉,他親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直逼東晉,更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
晉武帝則採納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
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描述一有風吹草動,人便疑神疑鬼起來。
當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淝水乘勢追擊,秦軍人馬相踐踏,晝夜潰退,聽到風的呼聲、鶴的鳴叫,以為是東晉追兵,後世即用「風聲鶴唳」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下,自相驚擾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