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補選國民黨大敗,馬總統治國(政績)成了檢討主軸,許多人譬喻他是「模範生」(美國哈佛法學博士)、「不沾鍋的好人」(政治潔癖),或「法匠」(不通人情義理)等,認為他雖謹守分際,但難創新局,而且缺乏溝通。
會讀書不表示就是才德兼備的人才,即便獲得某個研究領域的博士,亦只是學歷「認證」的紀錄,不表示凡事皆能「博通」,或有能力做好公僕乃至治國,能博得人民的肯定和愛戴。
但全世界的先進國家,沒有像台灣那麼重視學歷、學位,台灣長期「文憑至上」、「智育獨秀」,三至五年級生就是在「唯有學位高」的教育浪潮中成長,文憑主義使進台大、學理工、喝洋墨水成了終南捷徑,成為從政者不可或缺的光環。
馬英九即是如此,而且如果細數當前藍綠的領導階層,也泰半多為台大,或英美日名校博士,他們紛居要津,雖擅於計畫,卻鮮知民間疾苦,並產生「精英症候群」,骨子裡多少有孤傲的DNA,和隱藏性的個人英雄主義,而同質性高者亦易形成小圈圈,更難有團隊合作精神。
若環視各國領導人或首相總理,鮮有靠博士名銜領袖群倫,東瀛歷任首相,擁有名校東京大學歷者不到三分之一,如頗孚改革聲譽的小泉純一郎,是應慶大學畢業;英國前首相馬卓安亦無顯赫學歷,然歷任財相等要職,可說是傳奇人物。
美國前總統林肯,只在教師辦的私人學校讀書,是美國史上學歷最低的總統,但聲望卻最高,因為他解放了黑奴、對國家的忠誠和貢獻,讓人們忘記他的學歷;近代如雷根、柯林頓皆非出身名校,任內成績斐然,小布希雖有名校光環,卻被批得很慘。
足見個人創造的價值與學歷無關,儘管今天已是民智開啟、多元及全球化的新世紀,但台灣依然相信「博士神話」(或官大學問大),往往忽略了學歷≠ 學問,資優生≠ 好領袖,博士更非「萬事博通」,連孔夫子都說莊稼事不如老農,何況博士有的是生活白痴,有的偽善或藉此登龍、有的欺世盜名,有的言行不一,甚且是爭權奪利、恣意妄為、惑亂天下等,致使庶民處在博士們的「你(們)不懂,我(們)教」中,被牽著走,過著政局動盪不安的生活。
換言之,台灣若不能破除學歷至上迷思(鑽研學術研究另當別論),自然會縱容政治精英的傲慢,使他們更狂妄自大,忽視民主政治是何物,過去無黨籍的高玉樹能在威權時期高票當選台北市長,就是抱持「當僕人的心境服務」,但博士能如此嗎?
而且在新世紀更要比過去講求溝通、合作,重視團隊的不同組合,俾發揮能力、知識的互補相長的功能,如果國家領導人徒有博士名銜,不知放下身段親民,博采周諮,正視民之所欲或能苦民所苦,那麼再高的學歷也是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