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片大放異采,不但在國內外影展表現傑出,票房也迅速竄升。在民國九十一年,文建會就已啟動「國民戲院」計畫,並且選定座落於中山北路上的三級古蹟─台北之家,為計畫的推廣基地,委託由名導演侯孝賢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希望在占據市場大宗的好萊塢電影之外,提供更具深度及文化意義的電影藝術選擇。
美領事館 幾經搬遷
台北之家的前身為美國領事館,但是關於它的身世,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交代完的,翻開台北之家的歷史,儼然是一部台灣近代外交史。
清廷於英法聯軍戰敗後簽訂天津條約,台灣被迫開港通商,歐美各國紛紛在台設立領事館,美國初期是以駐廈門領事兼辦台灣事務,到同治13年(西元1874年)才在高雄設常駐副領事。
到了日治時期,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美國設置代辦領事一名,隸屬長崎領事管轄,當時領事館設在淡水,隔年將領事館遷到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內。之後又搬到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內,接著又遷至台北市大正町(今中山北路二段東側)2丁目24番地。
直到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由「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在台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建立領事館,一直沿用到戰後,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台北之家。
新領事館占地375坪,是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租用,美國一度想要購其地,以擁有建築所有權,但被台灣總督府婉拒。昭和16年(西元194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停辦。
大使官邸 中美橋樑
二次戰後,美國再次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民國38年政府遷台,美國於同年12月30日,任命師樞安( Robert Strong)為駐台北總領事館領事,不久裁撤,改設大使館,館址暫設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4號(前故總統嚴家淦官邸),之後再遷中正西路116號至118號為正式館址,另設海軍武官處於中山北路二段18號台北之家現址。
民國39年藍欽擔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暨公使,並於民國42年由艾森豪總統指派升任駐華大使,他選擇這棟建築物做為官邸。其後五任大使─莊萊德、柯爾克、賴特、馬康衛和安克志等人都住在這裡。
民國67年,中共與美國建交,翌年1月我國中止對美外交關係,美國駐台北大使館也在2月28日關閉。
在這棟建築被迫功成身退之前,中美外交上的種種大事,如民國43年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46年美軍事顧問團上士槍殺劉自然事件、民國49年艾森豪總統訪台、民國60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民國68年中美斷交等事件,它都成了無聲的見證。
光點台北 電影藝術一盞燈
從民國68年到民國86年,這棟建築物一直閒置,任由雜草叢生。定為第三級古蹟後,為維護古蹟,經台北市文化局四處奔走,最後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將建築本體修復後,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並將建築定名為「台北之家」,於民國91年11月10日開館。 現在建築內不但有88個座位的電影院,還有展覽空間、多功能藝文、咖啡廳、餐廳和文創產品商店,提供市民一個休憩的去處,夜晚在燈火的照耀下,正如電影院的名稱─「光點台北」一般,不但是台北夜景中的一盞光,也是電影藝術的一座燈塔。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十八號
【參觀資訊】
開館時間:Am 11:00~Am 2:00,每月第一周周一休館,其餘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電 話:02-2511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