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佛光山雲居樓一樓齋堂,會發現一群穿湛藍色圍兜、身手矯捷的男女青年們,忙著擦桌子、排碗筷、擺盤子、拿工具,推著餐車在大寮與齋堂間來回;在選佛場、麻竹園、朝山會館、華藏玄門、大雄寶殿旁或如來殿開山紀念碑前,也會看見他們敲擊香板,板聲漸進加速,他們就是負責行堂的叢林學院學生。
所謂「行堂」,就是為大眾添飯菜、裝茶水的作務者。女眾學院旁的檀信樓有句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每道飯菜皆眾多因緣和合而成,大眾能否用得歡喜,吃出功德來,行堂人員扮演重要的角色。
學院新生剛開始行堂時,老師、輪組組長總會提醒,行堂的時候要有供養心,動作要快、要準,否則大眾要等很久;動作要輕,鍋碗瓢盆才不會發出聲響而干擾大眾用餐;發菜要利和同均,才不會讓吃飯的人起分別心;菜放到盤子裡,樣子要好看,讓人看得歡喜,口中吃出珍味。
有位同學曾經這樣形容,行堂的時候要有老鷹的眼睛,遠遠就要看到大眾需要什麼;要有兔子的速度,才能快速抵達需要添飯菜者的面前;要有猴子的敏捷,添加飯菜時才能又快又準,不會灑滿桌子。
行堂的工作平時接觸不到,又必須達到以上要求,因此每年新生剛開始學習行堂,總會鬧出許多笑話。例如有人為了求快,沒仔細看清楚,居然把芭樂當成饅頭塗上果醬;有人推出碗盤,碰巧蒼蠅停在碗口,伸手揮趕,讓準備加菜的行堂誤以為他不要了,令人啼笑皆非。
行堂時最怕的是打破碗,或不小心盤子掉到地上,發出巨大聲響,不但會被糾察師表堂,還會被所有人行注目禮。
《佛光山雲居樓之行堂手冊》提到,行堂者應保有六顆心:第一、為用餐者做周到設想與服務的「供養心」;第二、利和同均,分食公平,不因私人關係及個人好惡而有所揀擇的「包容心」;第三、能將各項工作細心、耐煩完成的「耐煩心」;第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感謝能有此因緣服務大眾,成就大眾修道的「感恩心」;第五、不斷提升行堂的能力、態度及靈巧應變力,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的「學習心」;最後,要以一顆「恭敬心」為大眾服務。
行堂時要注意的點點滴滴,看似在服務大眾,事實上,獲利最多的卻是行堂人員自己。
在經典十供養中提到,供養飲食者,能夠壽命綿長,相貌莊嚴,身心安樂,而且辯才無礙。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過去生曾因供養飲食給一位沙彌,令沙彌用功辦道,而感得聽聞佛法記憶不忘的果報。星雲大師也說,人皆有一個可貴的東西,那就是「同理心」,行堂時,若能把每一個人當作是一尊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一顆平等、清淨的心供養,那麼用餐者必能感受到,生起無限的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