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法句經》
我們的世界如果變成一個極度排外、只以眼前的物質文明成就做為價值觀的社會,那所有人自然就會相對地陷入貧困,且毫無例外地要操心度日。若我們能在此洪流中,好好守護自己內心的寂靜與絕對的平靜安定,這便是修行,是符合佛教教義的人生。
人生中的重量是無法交由別人來承擔的,應由自己背負,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佛教教導世人,在體悟到自己的包袱有多重的那一刻,就要懂得放下,好好休息。因此,要懂得將自己生命的重量背在肩上,默默地走下去。
你知道嗎?冬天時,若住在深山幽谷中的寺院裡,就會看見松樹枝上堆著積雪,十分壯觀。這種雪景在持續幾天後,松樹枝就會因承受不了積雪的重量,而不得不把自己的一部分折斷,發出陣陣吶喊聲。而到了第二年的春夏兩季,隨著侵蝕風化,這些松樹的斷枝被稱為雪害木,成了山中寺院灶坑生火的木材,或是腐化後重新成為土壤的一部分。
松樹正是以這種自截手足的方式,卸下生命裡的重擔,以獲得解脫,然後再次回到一片寂靜中,像個聖人似的,千年以來一直默默無言,豎立在原地。
我們無須為生命中出現的折斷現象而擔憂,因我們知曉一切事物原本就無常的真理。一邊聆聽松樹現身說法,一邊努力擺脫勝利與失敗的對立,以實踐和諧生活,這才是佛教中所教導的修行,是維持絕對平靜的一種心態。
佛陀說,這世界上沒有更甚於欲望的火焰,也沒有更甚於憎恨他人之惡行。因此,佛陀一直強調,要我們擺脫拘束自身的五蘊苦楚,尋求解脫,並獲得心靈的真正寂靜—涅槃。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宗教,以配合人們各不相同的需求。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業力而選擇人生道路、決定自己的宗教。
佛陀教導我們不能殺傷生命,不能使其他生命受到痛苦,身為佛教徒,應將其牢記在心。互相廝殺只會帶來恐怖畏懼,形成冤冤相報的循環鏈。讓我們一起斬斷這條鏈環,共同體悟解脫的和平安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