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到香港為分店主持開幕的那天早上,「鼎泰豐」掌門人楊紀華,例行跟八十三歲的老父楊秉彝辭行,聽著老父對自己「注意身體健康」的殷切叮嚀。在香港掛上的,是「鼎泰豐」第五十三塊招牌,被紐約時報評定為一顆星的光環因此日益閃亮,只可惜,六十出頭就遠去的媽媽看不到下一代今日的成就。
楊紀華在家排行老二,也是長子,從小陪著媽媽在店裡賣油,父親則左右扛起各二十公斤的油桶出外送貨,等店裡加入小籠包師傅,決定轉型賣上海點心,父母仍日夜操勞,等待生意有起色。
有一天夜裡打烊前,媽媽為客人煮了一碗麵疙瘩,客人讚不絕口,並留下兩塊錢麵錢,第二天楊秉彝發現多給了五毛,就要楊紀華到路口等著還給人家。
足足等了兩天,這位改變楊家命運的客人才收下五毛錢,並記住了楊家父子的誠信傳家美德,而後介紹了一級師傅給楊秉彝,創造出二十一公克,十八摺的小籠包傳奇,把小籠包從手工食品提升到藝術品層次。
其實,除了「誠信」這一樣極為相近,楊家父子個性並不像。老父保守,就怕擴充規模後,連老本也賠了進去,楊紀華卻衝!衝!衝,從東京觀摩歸來,認定要提高服務品質,和國際同步競爭,必須大刀闊斧改革。
每當父子爭得面紅耳赤時,媽媽盆妹就居中斡旋,「也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只是告訴我,要守住爸爸一生的心血。」媽媽總告訴楊紀華,小籠包就像家鄉的桂花一樣,雖然小小的不起眼,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但只要是用心去做,也能做出不同凡響的味道
:「就像媽媽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溫暖心意,心肝肚想著要吃的人,就會做出好吃的料理!」
站在大排長龍的「鼎泰豐」前面,這位中華美食催生者,感覺到爸爸的殷切叮嚀,包含有媽媽在天上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