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凍生命的樂章】玉的故事

陳宏 |2010.01.04
1308觀看次
字級

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大寶物,有句成語說:「玉在山而草木潤。」既有這麼大的造化,難怪不少人以「玉」來命名了。玉既是寶物,但如不加雕磨,也顯不出它原來的光澤,所以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說法,且還進一步延伸來比喻一個人,必須要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在我國歷史上,有不少關於「玉」的故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和氏璧」、「完璧歸趙」等。

春秋時代的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人,對地質、礦物很有研究,他在山裡發現了一塊體積既大,品質又高的璞玉,於是就把這塊璞玉,獻給了當時楚國的皇上│楚厲王。厲王召宮廷玉工來鑑定,玉工竟然看不出這是一塊璞玉,而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很惱火,指卞和有欺騙君王的罪過,於是吩咐下去,剁斷卞和的左腳。

後來楚厲王死了,由楚武王繼位,卞和又獻上這塊璞玉,武王也召了宮裡的玉工來鑑定,玉工還是說,那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武王當然也很惱火,斥責卞和不應該一再地欺騙君王,又吩咐下去,這下子,卞和又被剁斷了右腳。

接著楚文王繼位,卞和不敢再去獻玉,但抱著那塊璞玉,在山裡哭了三天三夜,真的是淚盡血枯。

文王聽說了這件事,很受感動,就派人去安慰卞和說:「天下受過刑的人不是很多嗎?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呢?」

卞和說:「我並不是哭自己受了刑,而是悲傷為什麼明明是塊寶玉,卻被人誤認為是石頭?為什麼明明是忠貞的人,卻被誣陷為欺騙君王?這些難道不該痛哭嗎?」

楚文王就召人把那塊玉鋸開,發現裡面果然是塊美玉,文王很高興,便召玉工來把玉琢磨成璧,成了楚國的國寶;這就是「和氏璧」的出處。

之後楚國和趙國通婚,結為親家,「和氏璧」隨著聘禮到了趙國,趙惠王就得到了這件寶物。秦昭王知道了這件事,就寫信給趙惠王,表示願意用十五個城池,來交換這件寶物。當時秦國很強,趙國惹不起秦國,不敢拒絕,可是又怕秦昭王失信,不肯把十五個城池交與趙國,這時,藺相如自告奮勇願意到秦國去跑一趟。

藺相如帶著那件寶物到秦國,先把璧玉獻給秦王,秦王高興得不得了,捧起了璧玉,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捨不得放手,但割地給趙國的事,卻一字不提,藺相如心裡有了數,於是他表示,那塊玉有些瑕疵,但秦王看不出來,藺相如假意要指明瑕疵的所在,順手由秦王手裡取回玉。

當秦王弄清楚真相後,要藺相如把那塊玉交出,可是,藺相如聲言,寧把寶物摔碎,也不再交出來,秦王沒辦法,只好把他放走。

藺相如走出秦國的王宮,趁人不注意,便把那件寶物,交給了隨他一起的差役,連夜逃返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劉學慧/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