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新流感疫苗施打出現「緩打潮」,疾管局長郭旭崧表示,由於民眾關心疫苗安全,因此將全面檢討預防接種受害救濟體系,考慮即使與疫苗無關,也給予適當補助,希望能重建民眾對疫苗的信心。
由於民眾質疑新流感疫苗的安全而緩打,對控制疫情的確是危機,不過,衛生署和專家學者都堅持施打政策要貫徹,這原本是沒有錯的政策,執行卻出現問題,如今還要受害救濟補助,原因何在?
疫苗本來就沒有百分百的安全,既然有風險,就更應該在生產前做詳細、精確的實驗,若施打後有疫苗出現一個問題,就須馬上停止施打,全面檢測,沒有問題後再開始施打,這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但觀察疾管局的處理方式,在出現不良反應案例後,常是先說明和疫苗沒有關係,可是孩子在打完第二天就出紅疹、孕婦在打完三周後胎死腹中、學生施打出現暈針等,是正常現象或個別現象?卻沒有完整明確交代。
如果是正常現象,那麼孕婦和自體免疫有問題的族群,是否該考慮緩打,或在醫師的觀察下施打;若個別現象,疾管局應公布詳細情況,給有類似狀況的人作參考,自行決定要不要施打,但這些疾管局都沒有告訴民眾。
如今連與疫苗無關都要補助,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何況,補助如何認定,也是問題。
現在會爆發緩打潮,關鍵就在疾管局的作法與說明,在危機處理上無法取信於民,沒有信賴感,誰敢冒險接種疫苗?特別是與疫苗無關也要補助,不是更增疑慮嗎?疾管局在討論因應危機作法時,應檢討資訊透明化,明快的告訴民眾完整訊息,或許還能讓民眾恢復對疫苗的信心。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