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治療低位直腸癌技術新突破,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研發的「肛門括約肌間分離手術」,可讓患者保留原有肛門,終結「無肛之人」的痛苦。
採用這項新技術的北醫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郭立人表示,台灣地區每年低位直腸癌患者約一千人,其中七成以上需帶人工肛門及糞袋行動,生活極為不便,社交也受限。
郭立人說,低位直腸癌因腫瘤位置接近肛門,一般處置大多一併切除有癌細胞的直腸和肛門,永絕後患,再從旁邊做個人工肛門的造←。雖然手術相對簡單,但病患從此成為無肛之人,形同殘障,心理難免受影響。
採用肛門括約肌間分離手術時,會保留肛門及附近的括約肌,先從腹部施以腹腔鏡微創手術,把腹腔內沾黏彎曲的降結腸分離、鬆脫;再切除骨盆腔內的低位直腸腫瘤段,最後再縫合高位的降結腸連接至肛門口,等於是重新做一段新直腸,讓括約肌能正常控制排便。
郭立人表示,這項手術難度很高,且耗時七個小時,但因無需切除肛門,可讓直腸癌病患擺脫人工肛門的夢魘,加上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復發率降到百分之四點四,患者生活品質與尊嚴均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