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二日是國際護士節,衛生署以「新時代護理的精彩片刻」為題舉辦競賽,寫作類金獎得主孫秀珠表示,在十九年的護理經驗中,感到很享樂。她自述護理工作的動力來自於「對生命的熱愛」,令讀者動容。
然而,在實務上,護理工作卻是台灣流動率最高的行業。根據統計,新進護理人員百分之五十七平均做不到一年,護理人力的質量穩定性面臨嚴重考驗。
台灣有照護士近廿萬人,每年又有不少護校生畢業,但投身護理業相對偏低,離職率則從民國九十年的百分之二十二點一九、九十二年的二十六點四三,增至去年二十八點零二,呈現「護士不患寡,臨床人力卻吃緊」的失衡現象。
台灣護士素質、口碑均受肯定,流動率偏高的主要是因為工作辛勞,職場環境染病風險高,常須面對針扎後的心理恐懼,導致許多人轉行。
護理人員必須輪值三班,早班、小夜、大夜輪番上陣,晨昏顛倒,並非人人能適應,一旦結婚有了小孩,想要規律生活者更是吃不消。
目前健保的護理給付只夠付護士七成薪水,醫院避免貼錢,精簡用人。國內護士照顧的病人數目是美國護理人員的四倍,工作量繁重可以想見。
健保儘管鬧窮,但護理的人力合理化和環境安全化,是精進醫療品質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衛生署不僅選拔「精彩片刻」,也要誠懇面對問題,認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