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香菸課徵健康捐後,衛生署研擬對高油、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食品課徵健康捐,消息傳出,輿論反對政府以課稅名義變相搶錢。

我認為,政府課徵健康捐不是為了搶錢,因為微薄的稅收填補不了財政赤字,應是害怕國人大量食用不健康食品,可能造成大量慢性病患,進一步拖累健保財政,拖垮社會所需的人力。
也有人認為,不健康食品難定義,其實從中醫的觀點來看,縱然是天然食品,只要過量食用都是不健康,因此若有明確的研究報告,就可知產品是否為健康食品,不過,相關單位必須宣導、教育民眾。
而且,民眾也沒有反對的權利,因為人們已為了守護自身健康,默許政府課徵香菸健康捐,香菸不健康該被課稅,按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證法,同理可證,其他不健康食品都該被課稅,如果只對香菸而不對其他不健康產品課稅,違反賦稅公平正義原則。
也就是說,政府要不就對所有不健康食品課稅,要不就全部不課稅,不能有課稅的一國兩制情況。
過度食用不健康的加工食品,的確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可因這個理由就課稅嗎?如果理由成立,無限上綱後,什麼東西都可課徵健康捐,因為,工業文明所製造的產品,幾乎都不健康,就算標榜健康的產品,生產過程也未必健康。
然而,不健康食品充斥,政府難道沒有責任?政府先是默許廠商添加防腐劑和色素,允許工業加工製程,並默許企業以各種行銷噱頭促銷有害的加工食品,造成民眾不良飲食習慣後,發現國人健康因此出現問題,呼籲減少消費又無法奏效,又無法管理、規範廠商,只好課稅希望調高價格,以抑制需求。
如果,從一開始就嚴格要求食品加工產品要符合健康,今天也不會不健康食品充斥,所以除了課徵健康捐,也要打開加工食品的潘朵拉盒子,讓人民了解製程、內容,判斷是否食用,自發性的抑制不健康食品。
流風(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