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民眾對疫苗有疑問,第一個諮詢對象勢必是最常照顧自身健康的各科醫師,有醫師認為接種疫苗的確可獲得保護力,但也有醫師認為新流感疫苗開打前,沒有獲得足夠的說明,尤其在不良反應案例陸續增加後,面對詢問時會趨於保守立場。
不願具名的風濕免疫科醫師指出,衛生署長楊志良一開始就說過:「打疫苗會死人。」這是事實,但是民眾若因此恐慌不打,又無法達到公共衛生防疫的目的,他認為這點政府要拿出證據去說服民眾,而不是只叫醫師鼓勵患者去打。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表示,一開始就主張應該保守一點,他很明確建議懷孕前三個月的孕婦不要打,因為即使只是輕微發燒的小症狀,都可能對未成熟的胚胎造成影響;至於第二、三孕期的孕婦,他會建議「可以打」,但即使不打,透過戴口罩、有症狀別延誤就醫,加上有克流感可治療,致死率不那麼高。
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峰則表示,他會鼓勵患者去打疫苗,因為腎臟病、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差,一旦感染病毒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加上幾百萬人都打過了,因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其實很低,不應該因噎廢食。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理事長徐世達也指出,新流感疫苗是非活性疫苗,理論上不會誘發體內免疫反應,反而那些有免疫不全疾病患者,一旦感染新流感病毒,危險性更大,外界不應把矛頭都指向疫苗肇禍。
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表示,不可否認有些人因為具特殊體質,的確可能接種疫苗後,免疫反應有異常變化,導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或細菌,然而目前沒有辦法預先找出這樣的高危險族群,但這是極少數個案,跟疫苗的品質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