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與備忘】把「文壇」帶回家

隱地 |2009.12.21
1277觀看次
字級

以前,林海音先生家的客廳號稱「半個文壇」,主要林先生在世時,當過聯合報副刊主編,後來自己主持《純文學月刊》編務及擔任「純文學出版社」發行人,縱橫文壇四十年,她又好客,家裡經常高朋滿座,寫作朋友至今懷念起來,還會出現那一幕幕在她家客廳談笑的丰采畫面。

現在的文壇,文人仍有聚會,但多半只和自己經常往來的一小掛聚合,像一串串的葡萄,各有所屬,各有所掛,不是這一掛的,就很難打進另一掛—

—和林先生時代的「大同世界」完全不一樣了。

如今,不同掛的文友,少有往來,而且,有些場合,有人一看到某些人出現,就立刻閃人———人和人,一旦彼此看不順眼,往後的日子,也就更加老死不相往來。本來,「文人無國界」,不知為何,這些年文人一掛和一掛之間不再相親了。

幸虧還有著文學雜誌。眼前的《文訊》、《聯合文學》和《印刻文學生活誌》三家均受矚目,有點像二十年前《純文學》、《現代文學》和《文季》的三足鼎立。

這三本文學刊物發展至今,各有艱辛之路,但均使盡法寶,設法走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來,以三刊最新一期來說,真的是內容豐富,編排精美,各有所長。

先談已進入二十七年歷史的《文訊》,這本月刊,有點像早年的《書評書目》和《新書月刊》的綜合版,剛創刊時以新書評介、報導作家動態,以及文化活動為主,自二○○九年元月起,新闢「銀光副刊」,提供園地,讓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作家繼續創作詩、散文、小說及論評,並配上最美麗的圖片,一年下來,寫作的人次已達一百四十三人,作品琳琅滿目。

最新一期的《文訊》,有老作家師範寫的〈當我們同在一起〉,懷念「野風五君子」,並刊出《野風》開創期四位編輯同仁的照片。老詩人向明,懷念覃子豪和羊令野,談到當年的兩大詩刊

——《藍星》和《南北笛》;透過旅美作家姚嘉為的訪問,我們知道了夏志清教授的近況;透過李黎的書寫,我們對她的寫作心路旅程瞭然於心,也因她的回憶,她前往中國大陸訪問茅盾、沈從文、錢鍾書的往事也歷歷如繪,單看圖片,幾乎老中青三代的作家均一一出現,何況還有對唐德剛、徐天榮、王添源、謝然之等作家、學人的懷念文章,這樣一本雜誌抱在懷裡,不就像擁有了半個文壇?

由張寶琴女士一手創辦的《聯合文學》,創刊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剛出版的三○二期,列出「二○○九年最受矚目的書與人」,以及「二○○九年文學十大事件」,由范銘如、張瑞芬、何諒依、何佳駿等執筆,還有余光中的譯詩,廖之韻訪問蔡素芬——赴一場文字的盛宴。也可看出新任總編輯王聰威多麼急切的希望大家都來讀文學書,至少,讀讀二○○九十二月號的《聯合文學》吧!

二○○三年九月創刊的《印刻文學生活誌》,雖僅創辦短短六年,但辦得有聲有色,七十六期累積下來,在文壇已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印刻》和《聯合文學》,一如早年的《現代文學》和《文季》,因作者的重疊,以及內容同樣都是詩、散文、小說和文學論評,要如何彰顯彼此相異之處並不容易。但就十二月號的《印刻》來說,光是「愛一生.孟東籬」這個專題,就讓人覺得擁有這本雜誌真是值得,何況還有陳芳明和陳玉慧的對談,熊秉明的散文、童偉格的小說,柯慶明論朱西寧和司馬中原的作品,以及廖偉棠的〈掙扎詞典—六十年中國知識界六十個關鍵詞〉等等有意思的篇章。唯一缺憾的是少了三、五首詩。

幸虧,孟東籬說(應該就是他的遺言):「我的退潮,如一首詩。」

三本雜誌的定價加起來總共四百零九元,許多書店都有折扣,很可能三百五十元就夠了,用三五○元,把幾乎整個文壇搬回家,何樂不為!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