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部的「倨」有傲慢無禮、不謙虛的意思,「足」部的「踞」則指蹲的動作,而「尸」部的「居」則解釋為住;因此「前倨後恭」當用「倨」而非「踞」、「居」。
「前倨後恭」意指待人接物態度不一,先前對人非常倨傲,後來卻又萬分恭敬,一般用來形容以貌取人,或特別勢利的嘴臉,也稱前倨後「卑」。
《史記‧蘇秦列傳》中,據司馬遷記載,戰國策士蘇秦曾到秦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可惜秦王興趣缺缺,最後他連旅費都用完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得垂頭喪氣的回到洛陽家中。家人看他這樣狼狽,父母懶得跟他講話,妻子不肯看他一眼,甚至當他要求嫂嫂弄點吃的,嫂嫂不但不給,還數落他一頓。
蘇秦難過之餘只好立志苦讀,有時看書看到打瞌睡,就用錐子猛刺大腿,因此產生了「引錐刺股」這個成語;後來蘇秦終於學成,周遊列國,促使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結成同盟。
有一次,蘇秦路過老家,遠遠看到父母拄著拐杖在路口等候,回到家裏,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嫂必恭必敬地對他。蘇秦笑問,嫂嫂,妳以前瞧不起我,現在為什麼這樣謙卑?他嫂嫂回答,如今叔叔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哪敢像從前一樣?蘇秦不禁感嘆道:「人窮了,連父母都不以為然,富貴了,親戚也會怕你,難怪人們看重權勢利祿了!」
蘇秦問嫂嫂的那句話:「何前倨而後恭也」,就是「前倨後恭」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