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小姐,妳現在能馬上來我們家嗎?我妹妹的鼻子跟嘴巴一直在出血…
…。」電話裡傳來阿梅驚慌失措的聲音。她的妹妹阿秀已三十歲,因罹患發育遲緩的腦性麻痺症;出生後長期臥床至今,仍不會說話,身材也像五歲小孩一般。
「妳先慢慢講,把情況先讓我了解…
…。」安寧居家護理師阿雪,表情凝重又專注地回答。
「我們本來以為返家後,能讓阿秀平靜往生,沒想到她卻一直喘、一直出血,看著她受苦、卻又無能為力……。」阿雪繼續沉重的點著頭。
「阿秀就是前些日子,她媽媽在幫她擦口腔潰瘍的藥時,突然把棉花棒咬斷,讓棉花棒前端的棉球連著木棒,一起掉入氣管內的那位『小』病人。」坐在一旁的護士阿鴻,小聲的跟我解釋。
「我想起來了,後來變成肺炎併發敗血症。」
「原本院方有建議,可以嘗試用支氣管內視鏡,插入阿秀的氣管內,夾出那一小段斷棉棒跟小棉球,但因為擔心又被病人再一次無意識的咬斷,萬一這次內視鏡頭連著橡皮管,又掉入氣管內的話,反而更危險。」
「先將病人全身麻醉呢?這樣病人就可能會咬斷了啊?」
「院方也有提議過這樣做,但是│,因為麻醉科的醫師,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態後,覺得風險很大,請家屬要有心理準備│」
「?」
「就是全身麻醉插入氣管內管後,病人有可能從此無法脫離呼吸器,必須接著做氣管切口的手術,才能繼續延長生命。」
「氣切?」
「對!就是從原本已經無回應狀態、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的小病人,變成加上一個氣管切口,再加上一台呼吸器,統統需要照料。」
「唉│,聽起來真是讓人覺得無奈又心疼。」
「阿秀的家人討論後,一致決議不要再讓她受苦了,就為她簽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採用緩和症狀控制的方法,先接受大量抗生素的治療。」
「後來呢?」
「原本有一陣子,情況一度還不錯,直到昨天在血壓突然下降時,家屬才臨時決定帶阿秀,趕著留最後一口氣回家。」阿鴻說到這裡時,我看到阿雪轉頭無助望著我,眼神似乎在問我:老大,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上)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