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有鑑於全球面臨暖化危機,在「治國週記」中表示,如果氣溫持續發生異象,恐怕得改寫農民曆,呼籲全民為節能減碳盡一己之力。
歐盟各國也達成協議,提供三年七十二億歐元(約新台幣三千四百億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哥本哈根峰會將在協議中,規範已開發、開發中國家,對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應承擔的義務,並要求已開發富裕國家作出更多承諾,以對抗氣候變化。
但日前,企業團體拜會經濟部商業司,要求向環保署提出抗議,因為環保署制定的減碳標準太嚴格,企業做不到,甚至連張忠謀都認為有困難。
企業站在營利的角度,不想投資成本節能減碳,心態還算可理解,但讓筆者最不可思議的是,經濟部的官員在回答時說,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的會員國,因此,不用搶著當模範生,先靜觀局勢,如果減碳是全球趨勢,到時候再按各國的標準來研議就好。
經濟部官員所說的話,是否反映了政府根本沒把減碳作為重要政策,只想著怎麼應付國際就好,否則,怎麼會說我們不用搶第一名?政府官員真的有替百姓的未來著想嗎?
還有,是否代表當模範生的是白癡、傻子?可是,北歐日本等減碳模範國是白癡嗎?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國民所得、人民素質比台灣低,生活環境都比台灣高,他們無不致力國土永續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還能以此賺錢,享受較好的生活環境,但我們政府的官員卻說出種話,根本不替百姓想,只在乎財團利益,應該革職。
台灣多年的代工製造業,雖對經濟有助益,但已把生態環境搞死了,而且成為排碳量高居全球第二十二的高汙染國家,對地球暖化「貢獻」不小,豈能因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就不主動積極的減碳?
而且,官員的話充分表露公務員的因循苟且心態,別國政府官員是想著如何替百姓謀福利,創造永續生存的國土環境,我們的官員是想著如何應付國際標準,兩者氣度天差地遠,難怪台灣的競爭力長年疲軟,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
此外,如果官員的談話就是政府面對減碳議題的態度,那麼無論哥本哈根峰會決議如何,台灣的節能減碳成功的機會恐怕十分渺茫,畢竟,本該以公權力介入迫使企業減碳的行政系統都不在乎了,那唯利是圖的企業還會在乎嗎?難怪政府制定令人臉紅的二○二○年達到二○○八年排放量的減碳標準,竟還被嫌嚴格,看來農民曆是要改寫了。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