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欲望,樂少而苦多。」
———《法句經》
佛陀在世時,有個年輕比丘從剛過世的父親那兒繼承一筆遺產。結果,那筆遺產成了禍根,使他的心離修行愈來愈遠,並漸漸地沾染上世俗欲望。佛陀得知後,為那名比丘宣說了這首偈頌,以作為警策。
從前,我們是在拋棄了世俗的一切,之後才出家。在筆者為父親辦完第四十九天的超薦佛事後,與母親及六名兄弟姊妹決定一起出家。當時,我們依出家的精神,將家財全都分給了親戚,哥哥們也退學,並把家族合照全部燒毀,然後才前往太白山弘濟寺出家。
出家,就是要把自己曾在無明煩惱中貪著的東西徹底扔掉,然後踏上追尋大自在的旅程,走上以解脫涅槃為唯一目標的道路。我的家人在斷然決定出家時,把全家福都燒了。
長大後,大哥聽到我這個老么說,不知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子,便回到故鄉遍訪親友,最後才找到母親和親戚的合照,以及父親貼在道民證(道為南韓的地方行政區域,相當於省)上的照片,帶回來給我看。這件事也不過是一則小插曲罷了。
出家的精神就是要把煩惱與妄想的原因,及對擁有的執著通通拋棄。以前的人由於生活窮苦,因此出家人也沒什麼遺產可以繼承。但現在社會情況不同於以往,父母各有自己的財產,社會也變得更加平等,對已出家的法師,也賦予同等的分配權限。因此,最近在南韓的僧團裡,偶爾可見一些剛出家的法師於父母往生後,繼承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遺產。
不論古今,這些「意外之財」顯然都成為妄想的根源,形成修行上的障礙。佛陀在世時的那位年輕比丘,相信也遭遇到同樣問題。
出家比丘已踏上了解脫涅槃的大長征,但卻被比街邊石頭還沒有價值的「錢財」所汙染,結果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元曉大師在《發心修行章》裡,也對那些被財富及權力所汙染的出家沙門發出慨嘆:道人貪是行者羞恥,出家富是君子所笑。
因此,佛陀說:「即使黃金或財物,如雨水般從天而降,人類的欲望依然無法填滿,且還會成為痛苦的根源,並由此招來陷入永遠輪回之惡果。」總而言之,佛陀是在勸誡我們:世間君子也要擺脫對擁有的貪欲,有智慧的修行人,更不應沾染上這種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