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位朋友和幾位越南籍媽媽一起聚餐,當天,媽媽們都帶了自己的孩子一同前往,幾個小朋友玩在一起,非常熱鬧。當孩子在遊戲時,朋友發現其中一位大班的孩子小毅(化名),在這群混齡的孩子中,很像小霸王,說話也很大人樣;此外,他不會主動幫忙照顧弟弟妹妹,不時引發其他孩子們的抱怨。
小毅的媽媽一直跟大家說對不起,卻管不動自己的孩子;朋友很納悶,便特別找了機會與媽媽聊小毅的狀況。
原來,小毅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孫,集三千寵愛於一身,雖然家裡開幼稚園,但是園所裡,沒有一個老師管得動他。朋友問小毅的媽媽,為什麼不把孩子送到其它的幼兒園,或許狀況會改善?小毅的媽媽笑笑回答:「當我發現小毅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就開始想辦法解決,後來,聽了朋友的建議,也是要我把小毅帶到其他幼兒園就讀,找一個能夠管教他的老師。」 (尤俠/圖)
但是,當小毅的媽媽找爸爸討論這件事時,爸爸的回答總是說:「小毅只要另外去上英文課就夠了,自己開幼稚園,不需要再去其他園所就讀了。」小毅的爸爸還說,男孩子本來就比較調皮,長大一些就會變好了;媽媽無法理解這樣的思考,因為在越南時,家鄉的孩子都很乖;她了解國情不同,臺灣孩子周遭環境刺激多,個個都很活躍,但是,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是事實,真的讓她傷透腦筋。
我很希望朋友最後說服了小毅的媽媽,讓爸爸願意將孩子交給別人指導,因為孩子才六歲,叛逆的狀況還可以掌握,偏差行為也比較容易矯正;到了小學後,班上人數變多,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孩子,小毅若本性好,或許可以從學校的大團體中調整自己的行為;但若繼續小霸王的個性,對於他在人際和學習上,都會非常吃虧。
以前,我曾經聽過一位擔任教職的友人抱怨,當她在教別人的孩子時,駕輕就熟,而且很有成就感,但是碰到自己的孩子,就算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也變得非常棘手,親子衝突經常一觸即發;大概是這個原因,讓很多當老師的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教自己的孩子。我想,古人所說的「易子而教」,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不管如何,教育孩子終究是一門學問,如果父母真的難以掌握孩子的個性,或在教育孩子時不得其門而入,建議父母,不如就讓孩子換個學習的環境吧!或者,也可以找幾位與孩子年齡相近並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固定時間聚會,除了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友伴,也可以讓家長有喘息的空間,找到支援的力量。
不管您認為那個方法最適合您和您的孩子,都讓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