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選舉結束了,雖然在投票前,賄選消息與負面抹黑新聞不斷,也不少候選人被檢調單位搜索、羈押,甚至起訴,不過,從縣市長開票結果來看,此次選舉真正的贏家,既不是守住十二席的國民黨,也不是「光復」宜蘭縣的民進黨,更不是以無黨之姿迎得花蓮的當選人,而是台灣人民。
台灣的選民們,再一次用選票表達了他們對當前施政的看法,對好的首長,以大量選票讓他們大勝,對表現不好的首長,或在選前因政黨、派系利益及糾紛,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抽換提名人選的,選民也以選票警惕。
從總體得票率,及在野黨在部分選區推出的候選人(多非深耕基層,而是臨時徵召)來看,此次也是人民對執政黨的一次信任投票。這次雖是地方選舉,但反映中央政府的施政品質,當景氣不好,執政者又無法拿出有效作為,幫助民眾克服問題時,人民決定以選票告訴執政黨,百姓有能力換掉不能幫人民百姓謀福利的政黨。
大環境不好,的確是有利在野黨、不利執政黨,但執政黨擁有行政立法等絕對優勢,擁有調動國家資源與決定資源分配的絕對權力,執政者應該有明確的願景和發展策略,來幫助人民脫離不景氣。
而且,不景氣在有能力的執政者來看,反而是助力而非阻力,因為可以藉此證明執政能力,證明民眾的選擇是正確的,把敗選歸咎於不景氣,是推卸責任,管理學大師吉姆‧柯林斯在著作《從A到A+》裡說,好的領導人謙虛,不會驕傲,把功勞和成就全都歸於環境與他人的幫助,把錯誤都歸咎自己,懂得像照鏡子一樣反躬自省,而非把應負的責任往外推。

民主政治是責任政治,之前的執政黨就是因沒搞好經濟,而且領導人道德操守又有問題,才被人民唾棄,觀察近幾年的各項選舉,執政黨只要施政不佳,人民必以選票表達不滿,執政黨應該要記取前朝及這次三合一選舉的教訓,交出像樣的施政成績單。
所以,人民不再同意靠博感情或政黨優勢就取得執政權,政黨、當選人應該要更謙卑的傾聽民意,照顧百姓、改善生活,執政黨應該檢討與民意有落差的政策,在野黨也不要以為谷底翻身,若不以民意為依歸,推不出有能力的候選人,下次選舉可能會落敗。
此外,這次選舉結果顯示,台灣人民是以候選人能力、誰能替人民百姓謀福利來選擇首長(執政者),而非看顏色,雖然仍有打出所謂悲情牌(如宜蘭縣、嘉義縣)、深耕牌(如花蓮縣)的當選人,但基本上,當選人的能力或前任做得好不好,才是人民選擇的首要考量,我想,這是邁向成熟的選舉與建立程序民主機制的一步,可喜可賀。
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