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研究發現 全球暖化「藻」知道 海洋升溫是主因

羅智華 |2009.12.04
1540觀看次
字級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將於12/7在丹麥登場,世界各國元首將齊聚一堂討論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議題,包含備受注目的「全球暖化」在內。然而,會議還沒正式舉行,位於南台灣的墾丁國家公園已先嘗到全球暖化的苦果,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綉美長期針對墾丁及東北角海域藻類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近年因人為開發與海洋升溫的影響,已導致海藻生長棲地日益消失,許多過去常見的美麗藻種,已經愈來愈難見到其「芳蹤」,讓專家擔心將危及藻類的「多樣性生態」。

「台灣海藻種類多達六百種,涵蓋亞熱帶及熱帶性藻種,生態多樣性佳」林綉美表示,台灣光是紅藻就有400種、綠藻有110 種,褐藻也有90種,每種藻類都是大自然珍貴的生物。以紅藻來說,其分布範疇相當廣,從熱帶海域至南北極都可見其蹤跡,全世界約有一萬種。

事實上,海藻不只是大海的美麗物種,更是環境保育的好幫手,具有「海中雨林」的稱號。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表示,海藻有助於吸收二氧化碳,達到減碳成效,是維護地球生態可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推手。

然而,這群為環境保育默默耕耘的幕後功臣,近年卻因為全球暖化的升溫效應而瀕臨生長危機。林綉美說,氣候變遷的窘況日益劇烈,台灣也受波及,根據研究團隊的長期觀察發現,從2007年迄今,東北角海域的海藻其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有明顯變短趨勢;而南台灣的墾丁海域海藻出現季節及月份更大幅縮短,只有零星地出現在冬季。

她以常見的海洋性紅藻,黃氏龍鬚菜及其姊妹種為例,從1992年迄今,其生長季節及出現月份都有明顯變短之勢,且逐漸消失不見中。以1992至1994年間來看,原本在秋末至春季期間都還能在墾丁附近海域看見豐富的海藻生態,但十多年來因受到夏季海溫逐步升高影響,導致墾丁海域海藻出現的季節及月份都呈現日益縮減情況。其他同樣生長在墾丁國家公園淺海地區的紅藻,如粉枝藻、短環絲貝氏藻、螺旋紅枝藻等,也有日益短少的情況出現。

為何海藻會愈來愈少見?林綉美分析,海洋性紅藻繁生的淺海地帶,除會受到海水表面溫度上升的影響外,海藻棲息地在人為活動干擾下,也會導致其生態環境受到干擾,進而影響海藻的正常生長情況,迫使整體的海藻生態面臨生長危機。

林綉美強調,每種生物在地球上都有其不可替代性,唯有讓生物都能順利生存,才能維持生態系的正常運轉。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生物可以取代其他生物,海藻也是同樣的道理,海藻的消失不單單是危及海藻生態,就連珊瑚礁、魚類的生態也會遭池魚之殃,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能再坐視不管,否則後果將難以想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