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墾丁海域溫度在2002與2003年,只有正值夏季的七、八月氣溫才會超過29度,但到了2007至2009年的6月底至9月底,則幾乎都超過29度,危及紅藻生存臨界點;一連4個月高溫更對藻類生長造成負面影響。
林綉美表示,海洋性紅藻雖然沒有珊瑚礁的姿態美麗動人,但紅藻在海洋生態中卻扮演要角,不只是其他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提供孕育下一代及海洋生物棲息的場域,是維持海洋物種生生不息的重要關鍵。
海洋性紅藻具有十分獨特的三相生活史,經過在地球上十幾億年來的生態演化,呈現出多樣化的藻體外觀。林←美說,紅藻整個世代交替生活史包括有二個多細胞獨立生活的時期,分別是具單套染色體的「配子體」和雙套染色體的「四分孢子體」,以及一個寄生在雌配子體上的「果孢子體時期」(雙套染色體)。雌配子體上的果卵在受精後會發育成果胞子體,等果孢子體成熟後釋放的果孢子萌生後,會逐漸發育成四分孢子體,因而完成一個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像是黃氏龍鬚菜藻體的外觀就呈現葉片狀,高度可達四至八公分,葉片表面及邊緣具有鋸齒狀凸起或小葉片,葉片分枝呈直立狀,主要是附著於礁石表面來生長。而生長型態也是「南北有異」,以東北角的藻體族群來說,大多數生長於潮下帶一至十二公尺的水深海域;而南台灣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的藻體,則大多只生長於水質乾淨,水深一至二公尺的珊瑚礁淺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