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藝文、美學滋潤

林彥佑(高雄市/教師) |2006.05.09
373觀看次
字級

隨著科技發展,我們每天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世界,每一次的認真投入,拚得都是業績,但是我們忘了投資心田;有人問:「台灣是不是文化沙漠?」其實說是沙漠,卻不那麼乾涸,說不是沙漠,卻又缺少豐沛的藝文滋潤,總之,台灣不論在營造美學、藝術、人文、情感等軟性文化的環境上,的確該加緊腳步。

今年是莫札特兩百五十歲冥誕,奧地利維也納街道上立有數十個寫著「Calling Mozart」的牌子,只要撥打上面的數字,就可以知道莫札特的事蹟;但若相同的牌子出現在台灣,一定是售票專線或是洽詢電話吧!此外,在維也納,只要是觀光景點播放的襯景音樂絕對是高格調的,更何況有今年的盛會,莫札特的音樂絕對離不開維也納人,沉浸在這樣的音樂世界中,就算不沒有音樂專業素養,多少也會懂得欣賞。

我想,就算台灣有這麼偉大的音樂家,台灣人也不見得會全體瘋音樂嗎,因為不論是人文素養培育、政令宣導,很少看到真正有水準的音樂融入其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政府長期不重視和人們肚皮沒有關係、卻和精神層次密切扣合的東西。

蔡元培教授在五四運動時呼籲「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學」;西方哲學家主張美學就是情感的陶冶,是一種怡情養性、氣質的昇華。今天的台灣社會,有太多的猜忌、鬥爭、悲傷等負面事件充斥,讓我們忘記了怎樣的美才是要去追求的,說白一點,很多人根本不想追求美感,因為錢難賺,生計都保不住了,琴棋書畫會讓人飽足嗎?

台灣的建設愈來愈多,但只會讓城市看起來熱鬧,若要更美麗就必須有文化的調和。前陣子高縣某中學的校舍落成,遭許多人詬病,原因之一是建築物不美觀,雖然使用機能、空間規畫等硬體,及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等軟體相當重要性,但建物的外觀、色彩才是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無形教材。

台灣社會真的需要美感滋潤,太多的科技、太多的發展,只會讓我們窒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