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我們每天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世界,每一次的認真投入,拚得都是業績,但是我們忘了投資心田;有人問:「台灣是不是文化沙漠?」其實說是沙漠,卻不那麼乾涸,說不是沙漠,卻又缺少豐沛的藝文滋潤,總之,台灣不論在營造美學、藝術、人文、情感等軟性文化的環境上,的確該加緊腳步。
今年是莫札特兩百五十歲冥誕,奧地利維也納街道上立有數十個寫著「Calling Mozart」的牌子,只要撥打上面的數字,就可以知道莫札特的事蹟;但若相同的牌子出現在台灣,一定是售票專線或是洽詢電話吧!此外,在維也納,只要是觀光景點播放的襯景音樂絕對是高格調的,更何況有今年的盛會,莫札特的音樂絕對離不開維也納人,沉浸在這樣的音樂世界中,就算不沒有音樂專業素養,多少也會懂得欣賞。
我想,就算台灣有這麼偉大的音樂家,台灣人也不見得會全體瘋音樂嗎,因為不論是人文素養培育、政令宣導,很少看到真正有水準的音樂融入其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政府長期不重視和人們肚皮沒有關係、卻和精神層次密切扣合的東西。
蔡元培教授在五四運動時呼籲「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學」;西方哲學家主張美學就是情感的陶冶,是一種怡情養性、氣質的昇華。今天的台灣社會,有太多的猜忌、鬥爭、悲傷等負面事件充斥,讓我們忘記了怎樣的美才是要去追求的,說白一點,很多人根本不想追求美感,因為錢難賺,生計都保不住了,琴棋書畫會讓人飽足嗎?
台灣的建設愈來愈多,但只會讓城市看起來熱鬧,若要更美麗就必須有文化的調和。前陣子高縣某中學的校舍落成,遭許多人詬病,原因之一是建築物不美觀,雖然使用機能、空間規畫等硬體,及教育理念、師生關係等軟體相當重要性,但建物的外觀、色彩才是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無形教材。
台灣社會真的需要美感滋潤,太多的科技、太多的發展,只會讓我們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