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說明凡夫誤解菩薩對治煩惱的種種過失:
今末法時代愚痴的人,聽說菴羅果甘甜可口,就弄碎其核,嘗起來卻非常苦。對於菴羅果的歡喜、期待的甘味,一時都消失了。如:《大般涅槃經》(大十二‧六六七上)云:「譬如有人食菴羅果,吐核置地,而復念言:是果核中應有甘味,即復還取破而嘗之,其味極苦,心生悔恨。」。
沒有智慧的人,對於煩惱的調伏,也是如此。聽聞「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無所罣礙故,名無礙道」;認為「無礙道」即是無所罣礙,故常常淫慾放蕩,公然造惡,沒有一點羞恥心,與諸禽獸沒有理性一樣。
這種情形如同噉鹽過多,故鹹渴成病。如 《大智度論》(大二五‧一九四上)記載:「譬如田舍人,最初不認識鹽,見貴人以鹽巴和種種肉菜中混合來吃,問說:為什麼這樣作呢?貴人告知:此鹽能令東西美味可口。此人就想此鹽能令東西美味,本身一定很好吃,便捉鹽滿口食之,故因太鹹而受到口之苦。」。經上說:「貪著無礙法,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此人行於非道(貪、瞋、痴),卻希望能通達佛道,此是自我壅塞,等同粗鄙的凡夫一般。這是住於不調伏中,不是真正的「不住不調」(菩薩境)也。
又有一種行人,聽到「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就畏懼,恐怕落於兩邊,自己戒慎其事的競持著心念,想要修習中道觀的智慧,以斷破二邊執。這樣的人,無法體會「貪欲即是道」的無自性空道理,要斷除貪欲後,才認為這才是道。這是「住調伏心」(住於煩惱中而調伏煩惱),不是真正的調伏心(煩惱)。
乃至初學中道觀的行人,雖斷除貪欲,卻不能真正獲得利益,主要是對煩惱本空的實相義不能了解,故調伏與不調伏都是凡夫之見。
縱然是求取中道義,但是還離不開凡夫見的範疇。為什麼呢?
煩惱即空故,所以是「不住不調伏」;煩惱即假合而有,故「不住調伏」;煩惱即是中道,故「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而雙照煩惱,故是「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如下圖示:
煩惱即空 ── 不住不調伏
煩惱即假 ── 不住調伏
煩惱即中 ── 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雙照煩惱 ── 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