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中,用牛刀解剖人間世和生命,一直影響中國文人的思維,構成豁達與清貧的觀念;目前校園紛爭不斷,價值倒置,很需要注入清流,讓人心得到解脫。
佛光山上周在屏東大仁科技大學的「牛背上的小沙彌」演出,牧童到小沙彌的演化,透過人牛間的互動,把境界和層次逐步點醒。在座的人忘了飲食和喧嘩,享用心靈的饗宴,慢慢的進入「人牛俱忘」,從而「返本還源」、「入←垂手」。
教育刻板的裝填、諄諄的訓誡,往往有時而窮,透過美音、美聲反而容易讓人心變得柔軟、光明。世人一生當中都在「尋牛」,或許是把「牛」當作獵物,「牛」代表的因人而異,是名、是利、是權、是貴、是愛情、是色欲?想要從中脫困,唯有靠大智慧了。
校園培養的是「目無全牛」的智者,若學子有了優質的薰陶,就會成為「立志利他,慈悲度生」的「成人」,進入社會也就不會製造亂象了。
莫浮(屏東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