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莫拉克颱風雖重創南台灣,但替中南部帶來豐沛的水量,然而,超過年雨量的降雨,並不能保證用水無虞,媒體報導中南部水庫儲水量已瀕臨危險值,竹苗地區已實施夜間減壓供水,南台灣除了供應台南、高雄地區的南化水庫,還沒有出現缺水情況,若再不下雨,其他地區下月起恐怕要施行夜間減壓供水,甚至限水。
為什麼有那麼多降雨的中南部,卻還會缺水?
全球暖化引發極端氣候,台灣原本的氣候型態改變,例如今年梅雨季的降雨量,似乎宣告梅雨季消失,南台灣夏季午後雷陣雨也減少,南台灣的冬天是乾季,等於說,一整年的用水只靠夏天的颱風降雨,萬一要是夏天沒有颱風,恐怕就會陷入旱災。
除了天氣型態改變,其他人為因素也影響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像是颱風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水庫,造成水庫蓄水量不增反減,政府卻又端不出徹底清除的措施;其次,全台運水設備老舊、破損嚴重,輸送水資源的水管漏水量平均超過百分之十八,水資源從水庫配送到用戶的過程浪費過多;還有,民眾缺乏節水觀念,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下,造成南台灣的水資源使用處於恐怖平衡,隨時可能陷入旱荒危機。
中南部可能出現水荒,是個嚴重的警訊,政府若不能及早大規模修補、更新水管,壓低水運輸途中的耗損量,趁枯水期清理水庫淤泥,對民眾與工廠宣導節約用水,鼓勵農林漁牧工廠設自小型儲水器,改善器具使用,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在缺水問題嚴重的地區逐步興建淡水處理廠,恐怕中南部未來不斷要面臨水荒。
中南部夏天下了超過平均年雨量的水,南台灣還釀成大水災,到了冬天還是缺水,是台灣用水問題的警訊,如今的氣候型態和過往不同,工農業與民生用水的方式應改變,政府也要趁早調整用水結構,如台灣水費便宜,等於放縱民眾浪費水資源,調高水費減少浪費,並可將盈餘所得提列為修補、強化水資源設備的經費,以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政府千萬別輕視中南部缺水的問題,必須盡早思考全方位的對策,現在不做,將來一定會後悔。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