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政府從各種宣傳和實作管道,大力提倡閱讀風氣,王聰威則有自己一番見地;他認為隨著網路和許多電子產品也成為重要的文字載體,閱讀需求和習慣完全是不減反增,「我想很多人都會習慣每天到朋友之間的部落格去逛逛,也會在找資料的時候,閱讀各種知識內容。」
王聰威指出,其實觀察純文學的區塊來看,台灣的作家並未減少,仍然有許多大師與青年們投入文學創作,而且隨著一代一代接受教育的完整度提升,年輕一輩作家甚至在二○年代的時期,就能深切地體會和透過文字表達,可能以往作家要在三十、四十歲才能體認和揣想的,一些生命的深度和哲思。
「從這樣的現象來了解,我想我們應該反過來想,為什麼當作家、作品質量仍維持高水準的狀況之中,讀者反而銳減?文學的影響力也退縮?」王聰威表示這可以從幾個重點來了解。「我想起曾經和一位日本教授聊到,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全球都很普遍,日本的文學市場也是日益縮減,看起來似乎一片悲慘,不過仔細推敲之後可以了解,一方面這是社會變遷之下的影響,當影音媒體垂手可得,大家的選擇比起過往來得方便也多樣的時候,看書自然不是多數人的首選。」
王聰威繼續說道,「再來看到整個文學發展的古往今來,我們會了解到,文學喜好的培養,向來便非大眾取向,都是有錢有閒的人,或是文人相互之間在傳閱。反觀現在有很多通路和宣傳管道,那個比例其實沒變,可是數量是相對增加很多呀;有時候我們自己開玩笑就說,那李白、杜甫怎麼辦?他們當時的讀者還真是少!」
王聰威認為真正該面對的問題,比起閱讀習慣,如何推廣文學,怎麼樣讓更多人認為和了解文學閱讀的需求及好處,比起影音媒體、遊戲,它有同樣強大的誘因?「其實是要去推廣還不是文學閱讀的群眾來加入文學閱讀的行列。我覺得與其強調讀者要怎麼改變,更重要該正視的是我們做出版的、作家們又該改變甚麼?另外就是對於台灣來說,國家的資源向來還是最豐富的,那做為施政者,也期望政府能夠釐清一些問題,不要急功近利,有些過程看起來似乎痛苦漫長,一旦能夠厚實地累積那些內容,成功的時候爆發力和持久力是非常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