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走過二十五個年頭,聯合文學雜誌依然踏著穩健的腳步,在文學之路為讀者提供服務。聯文總編輯王聰威指出,當年發行人張寶琴女士創辦聯文,正值許多文學雜誌、刊物停刊,因此其創建宗旨,就是為台灣文壇提供一個創作與分享的園地,讓台灣文學能生生不息。
翻譯外銷現生機
王聰威談到,其實從文學領域來看,在文創政策當中,並沒有受到諾大的重視,而慶幸的是,分析文創在推動的細節,可以發現聯文從創刊以來,就持續以品牌經營的模式;從品牌的確立、累積出厚實豐富的內容、固定有鼓勵創作的活動與獎勵,進而不斷地推廣文學。「真的說起來,經營純文學的出版社來看文化創意產業,我想我們最需要的幫助,是對翻譯的投資。」
台灣的文學市場現在可以說是被翻譯文學淹沒了,不過以台灣面對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這是正常的現象,王聰威說明,「提出這個著眼點,並不是要探討我們該怎麼讓台灣文學不被外來文化侵蝕等等,既然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從人口比例來了解,我們的作家再多,也是世上一角,而實際上,我們的作家和作品,質、量都很好;所以從這裏要看到的是,台灣文學要怎麼被世界看見,不是一昧接受外來文學的洗禮,而要能夠成為世界市場的一份子!」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出口。」執行主編鄭順聰接著表示,如果真的想要打造文學界的林懷民、王建民或是李安,那需要投資的時間和金錢,至少也是十年和千萬在計算的,「文學這種靜態活動的能量,是需要時間去積累的,想要讓作品推進全球,必然要有高品質且大量的翻譯,然後就是整個配套的行銷和宣傳做外銷,所以從實際層面來說,文學界最需要得到的幫助,就是外譯需求的投資,而且這種投資無法立竿見影,只可以確定的是,文學界只要能有一位國際影響力大如上述三位的作家和作品被看見,回收回來的效益,將令人驚嘆而震撼。」
文化?創意?
專心做一種更好
王聰威指出,政府在推廣文創的作為上,有太多曇花一現、花火一瞥的短線操作,雖然看似亮麗,卻無法累積深度,那只有廣度的情形日久之後,就容易空泛。「這裡就可以看到為什麼文學對於一個國家的人文發展很重要,因為文學是文化的基石,根柢沒有維持好,言語之間不通暢,溝通就會出問題,文化傳遞、發展自然受限。」
「另外一個很奇怪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綜觀全球在推動文創的國家,可以發現大家都是很明確地在做『文化產業』或是『創意產業』,基本上政策推動者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是一個令人疑惑的事情。」鄭順聰提到,文化是一個日積月累、日復一日而形成,「像台灣的小吃世界知名,那這些料理的食譜也好、祕方也好,甚至是老舊不堪的小店面,無法抵擋得是它真的很好吃,多得是百年老店不變的口味,非但不被時代所動搖,反而更加為人所知,這是一個文化的體現。」
鄭順聰接著表示,至於創意是可以天馬行空、一天三變的事情,「這是隨時在生活當中可以激發的,雖然傳統也能創新,然而創意產業是在不斷製造驚奇,即使是短線操作也沒有問題,文化產業則著重在基礎的穩紮穩打與長效考驗,不變的遠多於需要改變的部分,兩者之間硬是湊在一起,說起來確實很奇怪。」王聰威也表示,「而且令人可惜的是,在創意前面加上文化,結果一窩蜂有很多業者都把文化商品拿來做,實在是不需如此的,創意就放手去發揮,何苦非要牽扯文化來作嫁,結果出現許多讓人不知所措的成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