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煩惱找上門時,你如何處理束縛的憂愁?覺得滿腹委屈時,誰是你第一個想傾訴的對象?缺乏勇氣和信心的時候,誰是鼓舞你向上提升的依靠?靜立大悲殿內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在叢林學院裡的佛子所依附仰仗的對象。在我們心中,觀音菩薩就像慈愛的母親,常垂雙手守護著學院,聆聽我們的憂悲苦惱、喜怒哀樂,「觀音媽媽」是我們之間對菩薩的暱稱。
觀音菩薩聖像長二丈高,全身白淨無瑕,右手握淨瓶,左手持楊柳,慈眼視眾生,安慰每個人的心房,澆熄我們貪瞋痴的毒火。所以,女眾部學生除了早晚課誦,也會利用課餘或修持時段,前往大悲殿做自己的密行;藥石過後,也會到這裡與菩薩接心。
學院注重解行並重,依循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以慈善福利社會」,學習菩薩施無畏及無我的精神,利樂有情。八八水災時,同學們發揮「集體創作」的精神,在安置中心裡陪伴受災戶,有如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菩薩,施予災民信心的微笑,希望他們走出悲慟的陰影,有勇氣迎向未來。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學院教務處安排許多的課程與講座,無非希望學生能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論觀事、觀人、觀處、觀聲、觀理、觀心,皆能自在無礙,不但在自己的生命裡扎根,並進而影響更多的人。
叢林學院院長慧寬法師曾說,到學院無非就是學習「做事的態度」與「學習的方法」;對「事」,能直下承擔,凡事必須「做中學」,在錯誤中成長,無論好事、壞事皆能觀其因緣,自在生活;對「人」,能有「同理心」,無論有理無理,都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悲心,勇敢面對,無論好壞,能與人為善,就不會受傷害。
聽過一個故事:日本夢窗國師有次搭船渡河,船已離岸,一位盛氣凌人的將軍站在江邊傲慢大喊,船上所有人都反對回頭載他,唯有夢窗國師說:「船還沒走遠,給他方便,回頭載他吧!」那裡知道,將軍一上船就揚起手中長鞭,打在國師頭上,要他讓出坐位來,血汩汩流下,國師一言不發讓了位子,等船靠岸後,國師默然走到江邊,將已凝結的血塊洗淨,蠻橫的將軍頓覺羞愧,趨前道歉,國師心平氣和對他說:「不要緊,出外人心情總是急躁些。」菩薩化度有情時,「忍、慈悲、愛語」最是懾服眾生!
我想起美國「九一一」過後,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接受《人物週刊》專訪時說的:「世界上不是只有戰爭的力量最大,慈悲的力量才是最大,戰爭只能制裁於一時,慈悲愛心才能讓人永久歸順。」慈悲是菩薩必要的條件,它彷彿摩尼寶珠,將複雜變為單純,將混亂轉為寧靜,所謂:「一人慈悲,眾皆伴侶;萬人慈悲,法界一如。」
大師曾說:「這個宇宙充滿慈悲,我們要懂得欣賞,學習接受,如果不能體會相應,縱然佛陀現前,也無法領略慈悲的可貴。」是啊!我們身邊有許多觀音菩薩的化身,若能懂得欣賞、學習接受,無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能遇見菩薩。
從學院四十坡走向大悲殿,佇立在一幀浮雕作品前,逐字恭讀其上所鐫刻的:「假使黑風吹其船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得解脫。」我感受觀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忽而憶及印光大師的話:「一念無明,世界於焉相續;大士隨順眾生,穢土忽現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