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談到近代篆刻大家來楚生的風格,是源自於漢代的畫像石,所以能兼容並蓄。
漢代文明迄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是因漢人有股向上的意志,所以能成其大。
當時社會一片欣欣向榮,各種景象都展示在器物之中,尤其是畫像石,只覺得這強烈的光明喜氣都被遍照在畫像石上,可以歷久彌新,長年看著都喜歡。之後,南北朝及隋唐兩代仍有其餘緒,但不及漢代精采。
我亦著迷漢畫像石,喜歡「鋪首」,所以刻了這方肖形印。關於鋪首的起源,中國歷代有不同的說法。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說明:「鋪首為春秋時期的魯班仿照蠡(一種螺螄)的形象而發明的。」但實際上,在商周時期的陶器和青銅器上就有鋪首銜環了。《後漢書》記載:「商朝人以螺螄頭掛在門上,以期門戶如螺螄殼般緊閉,遠離兇險。」明朝人楊慎據此認為:「椒圖形狀像螺螄,就是起源於商朝以螺螄掛門的傳統。」
雖然說法不同,但用途是一致的。自漢人普遍將鋪首裝於門戶上,對後世影響迄今不衰,而鋪首的形制有多種,有以朱雀、虎、獅作鋪首,歷代形式變化不大,延續至今。
後人常以龍生九子中的椒圖作為鋪首,獸目怒睜,露齒銜環,十分威嚴,常見於門扉上。這起源於史前人們對神祇的崇拜,安住其心用以避禍求福,起念皆是美好且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