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愛地球】從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談台灣政策走向

張子見(環球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文 |2009.11.27
1073觀看次
字級

全球矚目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會議」,將於今年12月7日召開,全球各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希望此次大會能達成具體協議,要求各國在「後京都時代」,設定更高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採取更積極的政策措施。

依據聯合國科學家建議,人類要避免走上氣候變化的不歸路,全球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必須至2015年開始減少,並開始迅速下降。因此,工業國家必須於2020年前,達成20%-40%減量目標,開發中國家的排放成長也須達到有效控制。

部分環保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在世界各地點燃抗議燃煤等施壓行動,疾呼各國政府採取積極減碳措施。對於二氧化碳與全球暖化的因果關係,科學上的共識已較趨一致,然仍有以科學上的未定論,做為抗拒改變的依據。此外,部分學者提出地球升溫可能與天文週期有關,而溫室氣體只是加劇其效應。

筆者以為,溫室氣體減量議題,其實真正意涵在於藉此改變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的生產與消費體制,假如人們認為可以繼續維持目前的生活方式,甚至全世界國家都想過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那地球即使不因氣候變遷而毀滅,人類社會也會因為資源匱乏及其他環境災難而崩解。但過度強調二氧化碳與地球溫升的關聯,可能延伸核能復辟及再生能源科技被壟斷等更危害地球永續、世界和平的發展,因此筆者強烈不贊同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將核電視為緊急減碳的權宜措施。

減碳如減肥,為求速效而不願改變生活習性,以吃減肥藥來達到目的,不僅無法獲得健康,反而殘害身體。核能發電就是氣候減肥藥。

台灣政府及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時,總以非聯合國會員國為由,輕忽其對台灣未來發展的潛在影響。事實上在近幾回合的談判中,連開發中國家也被期待採取更積極的減緩措施,更何況是一直被視為下一波排放量管制的優先名單的台灣?然而台灣目前整體經濟體質正走向「恐龍化」,石化、鋼鐵產業大幅擴充結果,對石油及煤炭的依賴度大增。表面上變得頗有競爭力,一旦地球資源匱乏,將首先遭到淘汰。

因此台灣必須有更具企圖心的政策規畫。政府研擬的能源稅政策,乃勢在必行之舉,然應先有前瞻性的能源、環保及財稅政策調整,方能使能源稅政策成為扭轉國家朝向永續發展的助力。

此外,由於溫室效應導致氣候劇烈變化,未來如八八風災的大規模天災將成為常態,台灣除應研擬更積極的減排政策外,亦應由國土規畫、產業發展、醫療照護各政策層面,積極規畫氣候變遷調適對策。

未來因溫升導致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區洪水、暴潮乃至海嘯的頻率及規模升高,將使海岸地區高環境災難帶,因此在國土規劃化上,須預留更大的緩衝空間,維持濱海土地低密度利用型態,至於既有的市鎮及工業設施,應逐步撤離海岸地區。以此觀之,目前在濱海地區的重大開發案,如國光石化、六輕五期、三輕更新擴建、台塑煉鋼等,都宜緊急煞車,除了已通過環評的三輕建議以行政手段縮減其開發規模並及早除役,其餘應以盡速完善並通過國土計畫法、海岸法,限制海岸地區的開發。2005年卡崔娜颶風侵襲墨西哥灣,造成46個鑽油平台被摧毀,20個受損嚴重,總損失達800億美元,台灣必須引以為戒,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