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水稻耐淹水的生長機制分析發現,將有助於研發更多耐淹水作物,改善糧食危機。朱家瑩攝
不過,雖然我們的老祖宗並不知道為何水稻可以忍耐淹水,但聰明的稻農卻早在多年前就利用淹水方式來去除雜草,不但可以減少除草劑的使用、亦讓水稻生長更環保。
不只如此,研究成果更對未來耐淹水作物的研究有所助益。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表示張子見表示,全球氣候變遷愈來愈劇烈,很多地區不是旱災就是水災,降雨量的改變也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讓許多科學家擔心未來有可能會爆發糧食危機,因此如何「未雨綢繆」亦成為眼前的當務之急。
李國維表示,由於絕大多數的經濟作物都缺乏淹水耐受性,因此藉由這項研究,可將在水稻研究上的基礎分子生物學知識,運用於其他作物上。透過特殊分子標記雜交育種或基因轉殖技術,提升其他經濟作物物種的淹水耐受性,以減少面臨淹水災時的農作物損失程度並加強作物適應性,增加耕作的易淹水區域面積。
研究團隊表示,由於颱風等天然災害,常造成農作物淹水等重大損害,本研究未來也可以協助研發各種耐淹水作物,讓農作物長得更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