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的調查,發現孩子心目中了解、關心自己的人,教師落居五名之外,顯示孩子並不認為老師關心、了解他們。
學童一天待在校園與老師、同儕相處的時間有八個小時,扣除睡眠時間,占一日生活的二分之一,若教師還不能讓學生認為自己關心、了解他,實是教育的挫敗。
這可由兩方面再探討。首先,在師資養成過程中,雖有「教育心理學」及「兒童發展」等必修課程,但只是兩或三個學分,涵養並不夠,且多偏重理論,與教學現場差距頗大。
其次,目前國民小學每個班級教師比重,雖已提高到一點五至一點七,但實際的教學工作與雜務,仍落在級任導師身上,級任導師除教學外,還有作業批改、學雜費用收取、學籍簿冊填寫等工作,能與學童互動的時間確實有限,也難怪會被孩子認為教師對他的了解及關心不足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來國民小學的經費,都以專款補助為原則,學校必須成立資訊團隊、發展海洋教育課程等,才能爭取到經費,無形中使得教師工作負擔劇增,甚至得加班來應付,遑論要騰出時間來了解關心孩子了。
如果不調整這種趨向,以為靠生命教育就能解決,其實只是更增加教師工作量,並拉大孩子與教師間的距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