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校長賴明詔在「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諮議委員會議」中,以「自主、治理及職責: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為題發表演說,認為台灣高等教育品質低落的問題,在於大學過多,教育部經費愈來愈少,解決的辦法是仿照美國加州大學,將大學分級分類,分類後每個校區都是世界著名大學,訓練出來的學生都是世界頂尖的學生。
在台灣談高等教育問題的人,常以大學過多為焦點,言下之意是因市場供給過多,但是符合標準的人才卻不足,導致濫竽充數。
然而,供給過多真的是高等教育水準低落的原因嗎?我認為,精英教育的拔尖心態,不相信每個人都能一樣好,只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就好像賴校長認為的,頂尖學校如台大、成大一直很好,有問題的是後段班的大學,恐怕才是癥結。
供給過剩的確是問題,特別是少子化日益明顯,但不能把後段班學校學生素質太差,全部歸因於大學過多。台灣過去大學少,為了擠進窄門,孩子從小就努力讀書,不會讀書的,學校就放棄,編入後段班或放牛班。
而且,教育體制除了唯有智育外,還把教育資源多數分配給都會區的少數學生,放棄了大多數偏遠地區孩子。
如今教育體制依舊抱持這種心態及作法,先把孩子按成績、地區分類後,卻讓孩子全都上大學,成績好的學生上好大學,成績爛的學生進後段班大學,這才是真正造成後段班大學學生程度差的原因。
成大校長的說法暗示,台灣基礎教育的教學方法沒有錯,淘汰成績差的孩子是正確的,卻沒想過更根本的問題,如果基礎教育制度成功,如果台灣教育像芬蘭般不讓一個人落後,讓孩子全部成為贏家,大學生程度還會天差地遠嗎?
大學教育品質的問題,是明明高教要普及化,但卻在基礎教育搞精英化,結果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大學,使得頂尖學校不願自己的品質被汙名化,於是批判高教品質問題。
所以大學生素質問題,也許應該追究基礎教育唯智育是尚的拔尖心態,而非供需失衡。
羽昀(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