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指考有多達一百六十多個社會組科系,不採計數乙成績,引起廣泛討論,正反意見都有,立論精闢,也分別舉了實例證明,例如有數學不好的人,後來成為大師級的文史名家,也有數學好的學生,寫不太出來文章。
筆者認為,最大的關鍵還是在學生從小的教育,都是考試領導教學,只要不考的科目就不會念,因此造成不會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也不懂得真正的閱讀,久而久之,只剩下考試要考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由於這種風氣使然,導致圖書館的利用率不高,只有閱讀室要排隊搶位置,圖書館變成「K書館」,書籍的借閱率低的可憐,學生偶爾到圖書館也只是為了找位置坐下來休息。
但外國學生從小被訓練獨立完成家庭作業,針對一個問題必須到圖書館找資料,試著寫出想法,因此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
反觀台灣的學生,上大學後並沒有改變學習的習慣。最近系上的專題課程開始分組,筆者跟學生談論專題的意義和進行方式,但發現他們幾乎都在補習,他們表示,即使系裡第一名,要推甄上一流國立大學的研究所,也是有超高的難度,因此他們選擇補習,讓補習班老師幫忙整理考試資料和題目,比較有機會考上心目中的研究所。
這讓我發現,現在的學生已無法自行研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徹底把一個科目弄清楚,寧願花錢讓別人來幫忙整理內容,這樣即便考上研究所,還是會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讓研究所變成大五、大六。
美國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的目標,就包含有獨自探索世界和對知識的好奇,希望學生能培養創造力,用嶄新的方式看問題,進而具備探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能找到解決方法,並與他人溝通,因此,台灣的教育如果再不破除考試的迷思,再爭論採計那些考科的成績,基本上是不會有幫助的。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