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研考會,票選出「十大民怨」,研考會初步擬以電話民調、網路E-GOVERNMENT、電子信箱及相關請願文書等多重管道,在十天內向吳敦義提出。
我乍聽行政院要找出「十大民怨」,第一個想法就覺得政府是在作秀,因為馬政府已上任一年多,難道至今仍不知民怨所在?

馬總統在競選時不是提出很多政見嗎?不是去民間到處long stay,探求民意、了解民怨嗎?同理,行政院長吳敦義原本是立委,同樣是民選,難道當初競選時,沒有傾聽民意、探索民怨嗎?
其次,新聞媒體不論報紙或廣播電視,每天報導這麼多新聞,其中不乏所謂民怨,如「讀者投訴」、「讀者爆料」等,都是各縣市民眾最切身的問題,例如馬路不平引起車禍、風災過後一年斷橋未修、河流被傾倒廢棄物可能含有戴奧辛等,政府官員難道都不看新聞媒體?
再從全國角度來看民怨,譬如馬總統的「六三三政見」迄未兌現、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薪水十年不漲、社會新鮮人薪資不如十年前、物價及油價漲個不停…,這些問題路人皆知,政府還需要蒐集嗎?
民怨何止百項、千項,票選「十大民怨」豈不有數十、數百項遺珠之憾?日前,吳內閣強調庶民經濟是施政主軸,要求各部會提出庶民經濟計畫,結果高達兩百多項,被閣揆退回,要求找出「旗艦型計畫」,就是遺珠之憾的例子。
當然執政有先後、輕重之序,票選出來的「十大民怨」、「旗艦型民怨」可以優先處理,是為政之道,但民怨需由研考會以電話、民調等多重管道票選,政府也未免太後知後覺了。
歷任閣揆或部會首長,總會喊出一些漂亮的口號,如「十萬農業大軍」,如為了肅竊喊出「讓鐵窗業消失」等,多半只會有儀式性、宣示性的功能,「十大民怨」恐怕也是如此。
所謂民怨,用常識即可判斷,所謂民怨,各部會即可提出,何需要勞師動眾進行民調、票選,更重要的是,問題不在察知民怨,而在如何解決。
王文玲(北縣汐止/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