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協會培養青年接軌國際 淡化精英色彩 簡單溝通、自我照顧就能成行
一般人認為,志願服務等於協助弱勢脫離困境,傳統也將公益重心聚焦在「社會福利」的議題上,然而「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與眾不同,他們在世界各地參訪、考察,經由國際志工服務組織的統計中發現,只要「關心社會、志願付出就是公益」,所以,協會嘗試用各種海外志願服務的方式培養台灣青年,成為參與國際事務的「世界公民」,其中,最熱門的服務當推生態保育和環境改善。
想當世界公民
須先適應環境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亨談到協會成立的宗旨時說:「推行『青年生活公約化』是我們的目標,讓青年擁有管道,用各種方式參與國際事務。當然,要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前,一定得先關心社會;當青年義工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不管是生態、政治或公益服務,扮演著何種角色後,協會再以海外志願服務的管道,讓他們與世界接軌。」
志願服務在青年眼中,被認為是了不起的,而做義工從國內做到國外,彷彿更為光榮。但丁元亨說,在國外服務,困難重重,青年在選擇地點、並實際執行的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被當地需要,而是「他們有能力照顧自己,而且不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發生。」說穿了,青年如果適應不了落後、或某方面需要幫助的國家的環境和文化,即使再傑出也去不了。
廣招各界人才
不限醫療教育
關於海外志願服務的門檻,丁元亨指出,過去國內把條件鎖定在「醫療、教育」,只有醫療相關工作的人或英語能力不錯的人,在經過專業訓練後才能去,但協會察覺,不僅投入的人少、不能持續,甚至各個非營利團體規畫的方案,獲得申請的永遠是那幾位「精英」;丁元亨說:「有次我們到日本,當地的義工來接待,我們以為對方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沒想到連英文都不會講!」
「當我們百思不解地問他,沒受過訓練怎麼接待?他說:『我想來。』」在與當地組織討論這個問題後,讓協會震撼,原來國際趨勢已漸漸發展到「只要有條件在海外生存,能夠照顧自己,自信運用肢體或簡單的語言能力,能完成與人溝通、服務的人,就能參與國際服務。」於是協會也朝這個方向運作,至今每年有三百八十名義工輪流到二十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會議,尤其在全球暖化的議題下,生態改善成為海外服務的核心範疇,也因此成為世界公民的「搖籃」媒介。
建立跨國情誼
回流率達三成
「志工計畫」的特色包含了深入社區、長期相處、留戀程度高、印象深刻、能認識五至六國的青年、學到生活與工作用英語、建立跨國情誼等,所以回流率高達三成。此外,由於服務與改善生態有關,也因此受到各國青年重視。而對於「國際服務對當地弱勢造成的傷害,是自私的滿足義工奉獻的成就感?還是不考慮當地需求、一廂情願地付出?」等指控,丁元亨則有話要說。
丁元亨說:「單以義工的角度來看,對弱勢朋友的確是種傷害,因為青年來來去去,孩子會失落,一般也會認為,這樣的服務只是局部的、短期的、滿足自我的。
但,計畫本身卻是長期的,輪替的義工可以為當地帶入新觀念,例如協助做森林防火線工程,最初是被當地人否定,認為不可能成功,後來連他們自己也加入工程,覺得只要結合義工的力量,什麼都辦得到!而小朋友的適應力更是不可思議,他們出乎意料地,知道怎麼調適義工來去造成的失落,像寫e-mail與義工維繫感情就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