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旅情】靜寧之美法華寺

郭桂玲 文‧圖 |2009.11.18
887觀看次
字級

騎車經過法華寺旁的小路,突然被一股香氣所吸引,我決定停下車子,找尋這濃郁香氣的來源。走近圍籬,香氣漸濃,原來是這綠色矮籬七里香的芳味。

這氣味成為我再度踏訪法華寺的無形引領,入內在菩提樹下小坐片刻,在花香與輕風的滌拂間,把在城市中往返的匆促行腳放緩。說起法華寺,我已來過很多次了,最喜歡的就是春天茶花盛開的季節,寺裡的茶花樹不少,每到花季,結實纍纍的豐美花苞盛放枝頭,好似蓄積了一年的能量後,都在此季綻放,那氣勢、那鮮澤的花形,實在讓人流連不已。

除了茶花,寺裡的各式盆栽非常的多,在古意盎然的建築群間,靜靜地欣賞這些花顏,四周只有悅耳的鳥鳴相伴,真的是很愉悅的事。

是的,歷史悠久的古寺,讓人最愛的就是這股幽靜感,許多建築在城市中的寺廟,會因地利之便的因素仍顯喧嚷,但位在小巷裡的法華寺不一樣,外頭是車水馬龍的熱鬧大街,彎進法華街,喧譟就隱去大半,再踏入寺院圍籬,清幽的感受就熏染而來,是沉澱心情的一處美好角落。

細究古寺的歷史,其實這裡也曾有熱鬧的風華歲月。這裡原是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並取名為「夢蝶園」,在李氏死後改為準提庵,寺裡也供奉著準提菩薩。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將此改名「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在當時與開元寺並稱為台南兩大古剎。

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台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情養性,特別加建圍牆。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形像半月,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台叫「半月樓」,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盛景。

民國三十四年,台海光復前夕,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直到光復後才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因它的歷史意義深遠,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所以仍列為台南的三級古蹟。

從這一段記載的沿革中,讓我們瞭解了法華寺的歷史脈絡,也對壁畫上畫寫的圖片與典故有了瞭解,像一幅莊周夢蝶的壁畫,就道寫這裡曾名為夢蝶園的過往。這裡的許多壁畫也都出於府城名家之手,如潘麗水等人,細細賞覽、意境悠遠,雖然壁畫已在時間的增累間褪色剝落,依舊能看出名家的功力。

除了壁畫,我也很喜歡這裡的牌匾書法,有些對句念起來意義深遠,有些書體字形非常好看,尤其新春期間來訪,新貼上的紅門對聯,鮮豔的色彩,在青碧色的牆面間,特別喜跳,不只書法字體有力好看,寓意也都非常深遠,像是「案上梵經皆貝葉,尊前卷石亦青山」,「靜邀山月掃禪堂,閒撿江月補衲衣」,很多門聯對句都讓我喜愛不已,感覺在默念的當下,心中也被詩文的意境感染了滿滿的恬靜喜悅。

法華寺的美,不只在古老建築的素樸蒼勁感間,更在植物花香與人文之美的細微巧緻處,值得大家來認識這個典雅的城市角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