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大與交大研發的第二代智慧型機器人莫尼卡(Monika)昨天亮相,「她」整合看護、保全及護士等功能,可協助居家照護及遠端醫療服務,研發團隊說,打造「未來醫院」不是夢。

身穿粉紅與白色相間「護士衣」的Monika,高一百三十公分、重七十公斤,身型比第一代機器人Wolfgang更輕盈,移動速度也更靈活,還能做出喜怒哀三種動畫表情,昨天它與現場同學演了一段行動劇,帶領新進護士導覽醫院,展現它人性化的一面。
參與研發團隊、台大電機系博士班許瑋隆說,Monika頭部具遠端視訊功能,可「人臉辨識」,如爸爸、媽媽等人,它都能記在資料庫,當它看到陌生人,還會傳簡訊提醒家人,也具煙霧、火災感測的保全功能。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攝影)
許瑋隆說,經濟部補助三年六千萬,二○○五年他們設計出第一代機器人Wolfgang,今年五月投入第二代智慧型自走式機器人Monika,它的頭、頸、手掌都進階改良,最特別的是它的手有四隻手指,可拿取藥單、小藥罐,手臂也能像人一樣伸展。
另外,透過病人身上裝置的感測器,只要病人有突發狀況,機器人可立即連線,傳遞簡訊給家庭醫生及家人,醫生甚至可在第一時間,透過機器人頭部液晶螢幕,進行「遠端醫療」服務,掌握病人病情。
團隊指導老師、台大電機系特聘教授羅仁權說,這正是「未來醫院」的雛形,未來將強化機器人視覺夾取不同病人的藥罐,甚至結合電子脈搏等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