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感造成全國破千班級輪流停課,不過許多家長與師生指出,生病的學生就像感冒一樣,症狀並不嚴重,紛紛質問:「有需要全班停課嗎?」不過流行病學專家呼籲,防疫是在疾病沒有大規模爆發之前介入,讓人感覺不到疾病的威脅,就是成功的公共衛生政策。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國內的停課標準雖然嚴格,但目前看來的確達到效果,所以讓民眾認為「大驚小怪」,但當初如果沒有這樣的措施,今日的疫情控制可能不會這麼順利。
成大醫院副院長蘇益仁指出,防疫措施有時候是一種選擇,政府也可以讓所有作息均照常進行,但前提是感染者要有藥可治療,國內因為沒有足夠存量的克流感,所以採取停課的措施避免大規模感染;因此,當學生族群施打疫苗產生保護力後,停課的必要性就會降低。
對於各縣市有不同停課標準,可能是停課數暴增的原因,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中央的標準從頭到尾都一致,就是「三天內、一個班級中有兩名學生在校內出現流感症狀、停課五天」,各校如果對於是否符合停課的判斷有疑慮,應該向縣市衛生局與教育局反應。
對於為了規避補課困擾而隱瞞症狀的家長與學生,邱弘毅認為,除了應該加強正確的宣導觀念,教育部也應該對補課訂出明確配套措施,讓向來習於遵從命令行事的師範體系得以依循,另一方面補課的彈性也應該放寬,避免讓補課成為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