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禕庭板橋報導】中華文化聯誼會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日前由「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拉開序幕,在台北縣市和台中市已演出四場,頗受好評,今天將在台中縣屯區藝文中心演藝廳演出最後一場。
「國風─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共有十二個節目,其中七項已經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演出陣容龐大,總共動員一百四十多位演員,演出九個民族的傳統音樂與舞蹈,其中最年長者七十八歲,最小的只有十二歲,演員中不乏來自農村的道地農民,呈現出自然、樸實、雄渾的民族特色歌舞。
這次演出的總導演田青解釋,將整個主題命名為「國風」,靈感來自《詩經》。《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又稱為「國風」,概略來說就是「民間詩歌」,這次演出的十二個節目,每一個都採自民間、傳承已久的庶民文化;另外,這次演出的每個節目都具國家級水準,「國風」也具有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意義。
田青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說是民族精神的DNA,是除相貌外,辨別一個民族最好的工具,「更何況光看外貌,有時還分不清是那一國人呢!」近年大陸經濟迅速發展,對文化構成威脅,民族多樣性也受到破壞,所以保存各民族特有文化,同時也是保存人類的文化。
這次率領整個團隊來台演出,田青認為還有一個重要使命,那就是澄清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大陸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後,傳統文化遭到破壞,所以在傳統文化的發揚和保存上,「確實走了一段彎路」,但是這幾年已經奮起直追,目前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大陸占了二十六項,在全世界遙遙領先。
「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在「國風」巡演之後的是「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將於二十七日在國父紀念館開展,共有兩百多件珍貴展品和相關圖片,假日還有工作坊開放民眾報名,由文化遺產傳承者親自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