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瓦窯 製磚業的復興健將

林禕庭  |2009.11.15
1669觀看次
字級

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屋頂以紅瓦為主要材料,早期都由唐山海運來台,直到清代末葉人口激增,市場需求量大,於是開始設立瓦窯,高雄縣大樹鄉是全台灣最重要的瓦窯集中地,極盛時期有一百三十多座窯。

隨著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結構成為建築主流,瓦窯業市場急速萎縮,整個南台灣只剩下1913年成立的三和瓦窯孤軍奮戰,已被列為三級古蹟,目前由第五代的李俊宏經營。

傳統的窯燒製作過程繁瑣細緻。以製磚為例,先挑選製磚原料的黏土,經黏土輸送帶送進製磚機製造生坏,經三星期至一個月陰乾後入窯,先後以木材和稻穀燒窯,使窯溫保持平均在攝氏一千度以上,日以繼夜連續悶燒八十天,再取出「凍露水」冷卻三十天。

高雄縣瀕臨高屏溪,汲水方便,且土質細緻沒有雜質,濕度黏度恰到好處,燒出的磚瓦不過水,還具有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用於高級建材的技術,過去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目前在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展出的「百年三和─窯與藝的復興」,現場還原整個窯場,展現建材之美,還有磚雕作品、影片、DIY區等,介紹三和瓦窯的歷史脈絡,以及如何轉型於運用傳統磚材再加工的技藝,增添裝飾意涵,共有三十位磚雕藝術家,近兩百件作品展出 ,每周日下午二時,還有現場磚雕示範表演。

(文/林禕庭  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