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之旅{20} 隨祖師參禪去 龍門石窟(二之一)

杜荷/文‧楊士賢/攝 |2009.11.13
980觀看次
字級

 一槌槌、一鐺鐺,隋唐兩代四百年,巨匠青絲雕成白,龍門千瘡百孔,倒映在伊水之上,全成了一尊尊佛菩薩,石頭不曾發過聲,卻永垂史冊千百年。

洛陽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石窟齊名於世。龍門山與香山對峙,遠望猶如一道天然門闕,史稱「伊闕」。隋煬帝親臨洛陽,登邙山南望伊闕,心喜地說:這就是龍門呀!伊闕從此更名「龍門」。

龍門山青水秀,歷代文人學士都曾題詠。唐詩人白居易就讚譽:「洛陽四塞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香山寺」位龍門東山上,蒼松翠柏,是武則天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所建。此後百年香火熾盛,香山居士──白居易,與如滿和尚等人就在此結為「香山九老」,晨夕宴遊於煙靄青幔中,連身後事也選在這裡。

龍門石窟位在西山,開鑿始於北魏孝文帝,他遷都洛陽後,佛教信仰隨之南遷,到孝明帝三十五年間,是龍門第一個興盛期。此時期洞窟造像約占龍門石窟的三分之一。

龍門最早的石窟是「古陽洞」,窟內供奉主佛釋迦牟尼佛,南壁大龕是釋迦、多寶並坐佛,即《法華經》所稱之二佛並坐。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百,以佛陀故事為主。從敬奉者的銘文、祈願文看出,佛像多為皇室貴族所奉獻。

北魏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賓陽意為迎接初昇的太陽,前後費時二十四年,為開鑿最久的石窟。此洞窟為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原計三所洞窟,但僅完成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唐初才完成主要造像。

中洞主佛釋迦牟尼佛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窟頂中間浮雕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加上飛天、帷幔構成一幅蓮花寶蓋。洞中佛、菩薩造像體態修長、面目清瘦、神采飄逸、衣紋周密,表現出「秀骨輕像」的北魏風格。

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窟龕如蜂窩般,密布在伊水峭壁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