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槌槌、一鐺鐺,隋唐兩代四百年,巨匠青絲雕成白,龍門千瘡百孔,倒映在伊水之上,全成了一尊尊佛菩薩,石頭不曾發過聲,卻永垂史冊千百年。

洛陽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石窟齊名於世。龍門山與香山對峙,遠望猶如一道天然門闕,史稱「伊闕」。隋煬帝親臨洛陽,登邙山南望伊闕,心喜地說:這就是龍門呀!伊闕從此更名「龍門」。
龍門山青水秀,歷代文人學士都曾題詠。唐詩人白居易就讚譽:「洛陽四塞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香山寺」位龍門東山上,蒼松翠柏,是武則天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的遺身所建。此後百年香火熾盛,香山居士──白居易,與如滿和尚等人就在此結為「香山九老」,晨夕宴遊於煙靄青幔中,連身後事也選在這裡。
龍門石窟位在西山,開鑿始於北魏孝文帝,他遷都洛陽後,佛教信仰隨之南遷,到孝明帝三十五年間,是龍門第一個興盛期。此時期洞窟造像約占龍門石窟的三分之一。
龍門最早的石窟是「古陽洞」,窟內供奉主佛釋迦牟尼佛,南壁大龕是釋迦、多寶並坐佛,即《法華經》所稱之二佛並坐。洞中大小列龕多達數百,以佛陀故事為主。從敬奉者的銘文、祈願文看出,佛像多為皇室貴族所奉獻。
北魏主要洞窟還有賓陽三洞,賓陽意為迎接初昇的太陽,前後費時二十四年,為開鑿最久的石窟。此洞窟為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原計三所洞窟,但僅完成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唐初才完成主要造像。
中洞主佛釋迦牟尼佛左邊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邊是阿難和普賢菩薩。窟頂中間浮雕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加上飛天、帷幔構成一幅蓮花寶蓋。洞中佛、菩薩造像體態修長、面目清瘦、神采飄逸、衣紋周密,表現出「秀骨輕像」的北魏風格。
北魏晚期還開鑿過一些很有特點的洞窟,如蓮花洞、火燒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窟龕如蜂窩般,密布在伊水峭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