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根據統計,每年國內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數高達七千人,但是捐贈者始終不到兩百人,主因是國人對器官捐贈有迷思,擔心簽了器捐同意卡,一旦出事不會被好好急救;或以為簽了卡就算數,殊不知還得經過兩名家人同意,才能讓美意落實,台北榮總與器官捐贈協會製作了三十分鐘的影帶,將正確觀念導入戲中。
故事從媽媽無意發現兒子有器捐同意卡開始,擔心兒子想不開,又被鄰居以「死要全屍」、「急救不會盡力」的說法左右,在醫師的解惑下,才打破母子原本相互猜忌與隱瞞的對峙。
北榮器官移植小組協調師廖麗鳳表示,這樣的腳本真實發生在生活周遭,有些人雖然認同器捐,但從不跟家人分享生死觀念,若某天遇到了意外判定為腦死,即使生前有簽卡,但臨床上最後順利捐出的比例不到一成。
「簽卡只是遙遠的第一步!」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吳英萊表示,簽卡可幫助自己去思考死亡的議題,但背後的意義是尊重生命,因為這不是買賣,而是讓人多一份責任感,在世時好好活著、往生後也能以另一個形式延續生命。
比如有憂鬱症患者,原本跟父母感情不睦,還曾經自殺未遂,某因緣下簽了卡,為了讓家人認同他的決定,他變得更積極生活、也重新建立起跟父母的溝通管道。
「也要給同意捐贈的家屬更多鼓勵!」吳英萊回憶當初哥哥遺愛人間後,她也曾不經意質疑自己做法是否正確,因此更深感家屬的情緒需要被關注,呼籲各醫院協助勸募器官的同時,也要多舉辦關懷聚會,讓捐贈家屬可以分享情緒,獲得正向支持。
這支宣導影帶近期將會在各醫院放送,此外,也提供學校、機關免費索取,可以洽詢北榮器官移植小組(○二)二八七五七六二五。